• zhí
  • tōng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gù zhí bù tōng

成语解释:固:顽固;执:坚持。顽固地坚持自己的意见,不肯变通

成语出处:李脃人《暴风雨前》第三部分:“偏偏室里坐的恰又是那个固执不通的吴翘胡子。”
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;指坚持自己的意见

繁体字形:固执不通

英文翻译:Stubborn

固执不通的意思

固:1.结实;牢固:稳固。加固。本固枝荣。2.坚硬:固体。凝固。3.坚决地;坚定地:固辞。固请。固守阵地。4.使坚固:固本。固防。5.鄙陋:固陋。6.同“”:固疾。固习。7.姓。8.本来;原来:固有。固当如此。固所愿也。9.固然:坐车固可,坐船亦无不可。

执:1.拿着;掌握:执笔。执政。2.坚持;固执:执意不肯。3.捉住:被执。4.凭证;单据:执照。回执。5.执行:执法施令。6.交谊深厚、志趣相同的朋友:执友。父执。

不:[bù]1.用在动词、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:不去。不能。不多。不经济。不一定。不很好。2.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,构成形容词:不法。不规则。3.单用,做否定性的回答(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):他知道吗?——不,他不知道。4.用在句末表示疑问,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:他现在身体好不?5.用在动补结构中间,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:拿不动。做不好。装不下。看不出。6.“不”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,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(常在前边加“什么”):什么累不累的,有工作就得做。什么钱不钱的,你喜欢就拿去。7.跟“就”搭用,表示选择:晚上他不是看书,就是写文章。8.a)在去声字前面,“不”字读阳平声,如“不会”、“不是”。b)动词“有”的否定式是“没有”,不是“不有”。[fǒu]相当于“否”

通:[tōng]1.没有堵塞,可以穿过:管子是通的。山洞快要打通了。这个主意行得通。2.用工具戳,使不堵塞:用通条通炉子。3.有路达到:四通八达。火车直通北京。4.连接;相来往:沟通。串通。私通。通商。互通有无。5.传达;使知道:通知。通报。通个电话。6.了解;懂得:通晓。精通业务。粗通文墨。不通人情。他通三国文字。7.指精通某一方面的人:日本通。万事通。8.通顺:文章写得不通。9.普通;一般:通常。通病。通例。通称。10.姓。[tòng]用于动作:打了三通鼓。挨了一通儿说。

成语评论

固执不通”这个词,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坚持己见、不愿变通的状态。比如成语“刻舟求剑”,讲的是古人坐船时把剑掉进水里,却在船身刻记号想捞剑,结果白费力气。这个例子生动说明:当环境已经变化,还守着旧方法不放,只会离目标越来越远。

有人问:“为什么人们明知方法不对,还要固执到底?”其实背后藏着两种心态:一是害怕改变带来的不确定感,比如老员工坚持用纸质表格填数据,拒绝电子化工具;二是过去成功经验的惯性依赖,就像故事里那个守株待兔的农夫,误把偶然当必然。

再举个现代例子。朋友公司有个主管,每次开会都要用二十年前的PPT模板,哪怕数据早已更新。这让我想到成语“按图索骥”——照着画像找千里马,结果找来只癞蛤蟆。当规则与现实脱节时,固执反而成了进步的绊脚石。

不过换个角度看,固执未必全是坏事。像科学家为验证理论反复实验,这种“固执”叫坚持。区别在于是否持续接收外界反馈。就像黄河九曲十八弯,遇到高山懂得绕道,最终才能奔流入海。

有个有趣的发现:越是擅长某个领域的人,越容易陷入专业盲区。就像成语“胶柱鼓瑟”——把琴柱粘死还想调音,结果弹不出新旋律。这时候需要主动打破认知茧房,比如程序员学点艺术,厨师研究物理,跨界思维往往能打开新局面。

最后分享个观察:地铁站里总有人挤在固定闸机口排队,其实往前走二十米就有空闸机。生活中的“固执不通”常常藏在细微处。下次遇到卡壳时,不妨像水一样换个方向流动——毕竟通向大海的路,从来不止一条。

站在十字路口,向左是熟悉的捷径,向右是未知的小径。选择本身没有对错,但记得带上两样东西:看清现实的清醒,和拥抱变化的勇气。当风吹散迷雾时,你会看到第三条路正在脚下延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