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shuǐ xiē bù tōng
成语解释:见“水泄不通”。
成语出处:《敦煌变文集·伍子胥变文》:“敕既下,水楔不通,川县相知,榜标道路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状语;形容道路阻塞
繁体字形:水楔不通
英文翻译:bursting at the seams
水:1.最简单的氢氧化合物,化学式H2O。无色、无味、无臭的液体,在标准大气压(101325帕)下,冰点0℃,沸点100℃,4℃时密度最大,为1克/毫升。2.河流:汉水。淮水。3.指江、河、湖、海、洋:水陆交通。水旱码头。水上人家。4.(水儿)稀的汁:墨水。药水。甘蔗的水儿很甜。5.指附加的费用或额外的收入:贴水。汇水。外水。6.用于洗衣物等的次数:这衣裳洗几水也不变色。7.姓。
楔:填充器物的空隙使其牢固的木片、木钉等。
不:[bù]1.用在动词、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:不去。不能。不多。不经济。不一定。不很好。2.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,构成形容词:不法。不规则。3.单用,做否定性的回答(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):他知道吗?——不,他不知道。4.用在句末表示疑问,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:他现在身体好不?5.用在动补结构中间,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:拿不动。做不好。装不下。看不出。6.“不”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,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(常在前边加“什么”):什么累不累的,有工作就得做。什么钱不钱的,你喜欢就拿去。7.跟“就”搭用,表示选择:晚上他不是看书,就是写文章。8.a)在去声字前面,“不”字读阳平声,如“不会”、“不是”。b)动词“有”的否定式是“没有”,不是“不有”。[fǒu]相当于“否”
通:[tōng]1.没有堵塞,可以穿过:管子是通的。山洞快要打通了。这个主意行得通。2.用工具戳,使不堵塞:用通条通炉子。3.有路达到:四通八达。火车直通北京。4.连接;相来往:沟通。串通。私通。通商。互通有无。5.传达;使知道:通知。通报。通个电话。6.了解;懂得:通晓。精通业务。粗通文墨。不通人情。他通三国文字。7.指精通某一方面的人:日本通。万事通。8.通顺:文章写得不通。9.普通;一般:通常。通病。通例。通称。10.姓。[tòng]用于动作:打了三通鼓。挨了一通儿说。
说到"水楔不通"这个成语,你脑海里是不是浮现出被堵得严严实实的画面?比如早高峰的地铁站,人们就像装得太满的罐头,连根针都插不进去,这就是典型的"水楔不通"。
这个成语到底怎么用才合适呢?举个新鲜的例子:上周我去参加网红奶茶店开业,排队的人从三楼螺旋楼梯绕到地下车库,保安拿着喇叭喊"别挤了!现在水楔不通!"这时候用这个成语既形象又传神,比单纯说"太挤了"更有画面感。
可能有人会问:这和"水泄不通"有什么区别?其实这两个成语就像双胞胎,但"水楔不通"更强调物体之间的紧密程度。好比说建筑工地的钢管架,每根管子严丝合缝地卡在凹槽里,用"水楔不通"就更准确,因为这里突出的是结构上的严密性。
我发现这个成语在现代生活中意外地好用。双十一快递仓库堆到天花板的包裹,春运火车站拖着行李箱的人群,甚至手机内存被照片视频塞满的状态,都可以用"水楔不通"来形容。这种跨越时空的生命力,恰恰说明汉语成语的精准与智慧。
下次遇到特别拥挤的场景时,不妨观察下周围环境。是单纯的人多(水泄不通)?还是物品之间形成严密结构(水楔不通)?选择恰当的成语就像给句子戴上合适的首饰,既不会用力过猛,又能点亮整个表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