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qìng diào bù tōng
成语解释:庆:贺喜;吊:吊唁。不予贺喜、吊唁。指不与人来往
成语出处:章炳麟《平等论》:“是四类者,庆吊不通,婚媾不遂,载在册府,世世无有移易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;形容关系疏远
繁体字形:慶弔不通
英文翻译:No way to celebrate
庆:1.庆祝;庆贺:庆寿。庆丰收。庆功大会。2.值得庆祝的周年纪念日:国庆。校庆。3.姓。
吊:1.悬挂:门前吊着两盏红灯笼。2.祭奠死者或慰问死者的家属等:吊丧。3.用绳子向上提或向下放:把篮子吊下来。4.收回:吊销。5.给皮桶子加面或里子:吊皮袄。6.把球轻轻打到对方防守薄弱的地方:吊底线。打吊结合。7.量词。旧时钱币单位。一千个制钱或值一千个制钱的铜币数量叫一吊。
不:[bù]1.用在动词、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:不去。不能。不多。不经济。不一定。不很好。2.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,构成形容词:不法。不规则。3.单用,做否定性的回答(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):他知道吗?——不,他不知道。4.用在句末表示疑问,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:他现在身体好不?5.用在动补结构中间,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:拿不动。做不好。装不下。看不出。6.“不”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,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(常在前边加“什么”):什么累不累的,有工作就得做。什么钱不钱的,你喜欢就拿去。7.跟“就”搭用,表示选择:晚上他不是看书,就是写文章。8.a)在去声字前面,“不”字读阳平声,如“不会”、“不是”。b)动词“有”的否定式是“没有”,不是“不有”。[fǒu]相当于“否”
通:[tōng]1.没有堵塞,可以穿过:管子是通的。山洞快要打通了。这个主意行得通。2.用工具戳,使不堵塞:用通条通炉子。3.有路达到:四通八达。火车直通北京。4.连接;相来往:沟通。串通。私通。通商。互通有无。5.传达;使知道:通知。通报。通个电话。6.了解;懂得:通晓。精通业务。粗通文墨。不通人情。他通三国文字。7.指精通某一方面的人:日本通。万事通。8.通顺:文章写得不通。9.普通;一般:通常。通病。通例。通称。10.姓。[tòng]用于动作:打了三通鼓。挨了一通儿说。
“庆吊不通”这个成语,听起来像不像两家人彻底断了联系?比如老张和老李原本是邻居,后来因为一次争吵彻底闹掰了。老张家儿子结婚没通知老李,老李家老人过世也没通知老张——这就是典型的“庆吊不通”,连喜事丧事都不再互相走动。
有人问:这成语只能用在邻里矛盾上吗?当然不是!比如公司里两个部门长期不合作,市场部搞庆功宴不喊技术部,技术部遇到难题也不找市场部支援,这种“部门墙”现象其实也是“庆吊不通”的现代版演绎。
去年朋友小陈跟我吐槽,说家族微信群突然安静了。细问才知道,表姐生孩子没在群里报喜,二叔住院也没人通知他,亲戚间明明有联系方式却互相屏蔽。“这不就是手机时代的庆吊不通吗?”小陈这句话让我恍然大悟——现代通讯发达了,人情反而可能更脆弱。
关键问题来了:怎么打破这种僵局?我有次故意在家族群发了个“手滑”红包,果然炸出几个潜水亲戚。后来表嫂主动解释:“之前怕打扰大家才没发消息。”你看,有时候主动破冰就能解开误会。就像成语里的老张老李,但凡有个人先递个台阶,局面可能完全不同。
最近发现个有趣现象:小区菜鸟驿站的王阿姨特别擅长破解“庆吊不通”。谁家快递三天没取,她就挨家敲门提醒;听说哪户要办喜事,主动帮着收份子钱。这种带着烟火气的连接,反而比微信群的点赞更暖人心。这让我想到:科技再进步,终究替代不了面对面那句“需要帮忙吗?”
下次遇到长时间不联系的朋友,不妨试试发条语音:“刚看到银杏黄了,想起去年咱们捡叶子做书签的事儿。”比起群发的节日祝福,这种带着具体记忆的问候,或许才是治愈“庆吊不通”的良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