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gǎn jī tì sì
成语解释:涕:眼泪;泗:鼻涕。感激得掉下眼泪。形容极度感激
成语出处:《新唐书·薛收传》:“命舆疾至府,亲举袂抚之,论叙生平,感激涕泗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、状语;形容极度感激
繁体字形:感激涕泗
英文翻译:Thank you
感:1.感动:感人肺腑。深有所感。2.对别人的好意怀着谢意:感谢。感恩。感激。3.中医指感受风寒:外感内伤。4.感觉5.;情感;感想:美感。好感。自豪感。亲切之感。观感。百感交集。6.(摄影胶片、晒图纸等)接触光线而发生变化:感光。
激:1.(水)因受到阻碍或震荡而向上涌:江水冲到礁石上,激起六七尺高。激起了一场风波。2.冷水突然刺激身体使得病:他被雨水激着了。3.用冷水冲或泡食物等使变凉:把西瓜放在冰水里激一激。4.使发作;使感情冲动:刺激。激怒。劝将不如激将。故意拿话激他。5.(感情)激动:感激。激于义愤。6.急剧;强烈:激战。激流。偏激。7.姓。
涕:1.眼泪:痛哭流涕。2.鼻涕:涕泪交流。
泗:1.鼻涕。2.泗河,水名,在山东。
“感激涕泗”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文绉绉,但它的意思其实很简单:形容人感动到眼泪鼻涕一起流的状态。比如小李刚毕业时找不到工作,邻居张叔主动介绍他去自己公司面试,后来小李拿到录用通知后冲进张叔家,握着他的手说:“要不是您帮忙,我现在还在家啃老呢!”说着眼眶通红,说话都带鼻音——这个场景就能用“小李感激涕泗”来描述。
为什么古人非要用“涕泗”这种复杂的说法?其实“涕”在古代专指眼泪,“泗”才是鼻涕,合起来正好描绘出人情绪激动时五官失控的狼狈样。就像我们现在说“哭成泪人”,但加上鼻涕的描述反而显得更真实——毕竟真正感动的时候,谁不是又擦眼泪又擤鼻子呢?
上周社区王奶奶的故事就是活例子。她独居多年,楼上新搬来的小夫妻天天帮她倒垃圾、取快递。冬至那天小两口端着热腾腾的饺子来敲门,王奶奶边吃边抹眼泪,餐巾纸用了小半包。这种既温暖又带点心酸的情景,用“王奶奶感激涕泗”来形容,是不是比单纯说“感动”更有画面感?
现代人还适合用这个成语吗?我倒觉得在特定场合反而更有韵味。比如公司年会上,实习生小刘突然被点名领取“最佳新人奖”。这个平时总被主管骂的年轻人,站在台上哽咽着感谢团队包容时,台下同事都笑着说:“看把小刘感动得涕泗横流的”。既保留了成语的典雅,又带着点善意的调侃,反而比直白的形容更有人情味。
有朋友曾和我争论:现在发个微信红包就能表达感谢,还需要这么夸张的成语吗?我的看法是,科技改变了表达方式,但真诚的情感浓度从未打折。就像上个月外卖小哥冒雨送餐,顾客特意下楼迎接还塞给他热饮,小哥在朋友圈写“客户大哥让我感动得不知道说什么好”,配了个泪流满面的表情包——这不就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“感激涕泗”吗?
最近在养老院做义工时,李爷爷的故事让我对成语有了新理解。他总念叨二十年前迷路时,陌生人开车送他回家却不肯留姓名。每次说起这事,老人浑浊的眼睛就会泛起水光,布满皱纹的手不停抹脸。这种历经岁月沉淀的感激,或许正是“涕泗”这个词最珍贵的底色——它不是转瞬即逝的情绪,而是经过时间发酵的真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