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kāng kǎi fù yì
成语解释:慷慨:意气激昂,情绪激动。赴义:为正义而死。指大义凛然地为正义献身。
成语出处:明·朱鼎《玉镜台记·王敦反》:“大丈夫当慷慨赴义,何用悲为!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;指为正义献身
繁体字形:忼慨赴義
英文翻译:die for the sake of righteousness
慷:〔慷慨〕a.情绪激昂,如“慷慨激昂”;b.待人热诚,愿意用财物帮助人,如“为人慷慨大方”。
慨:1.气忿:愤慨。2.感慨:慨叹。3.慷慨;不吝惜:慨允。
赴:1.前往;到(某处)去:赴宴。赴京。2.投身进去:全力以赴。3.古又同“讣”。
义:1.公正合宜的道理;正义:道义。大义灭亲。义不容辞。2.合乎正义或公益的:义举。义演。3.情谊:情义。忘恩负义。4.因抚养或拜认而成为亲属的:义父。义女。5.人工制造的(人体的部分):义齿。义肢。6.姓。7.意义;道理:字义。定义。微言大义。
“慷慨赴义”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人为了正义或信仰,毫不犹豫地选择牺牲自己。比如文天祥在元军威胁下拒绝投降,写下《正气歌》后从容就义,正是这一精神的写照。那么,这种选择背后的动力是什么?或许是对心中价值的坚守,也可能是对群体利益的担当。
有人会问:“慷慨赴义和舍生取义有什么区别?”其实两者都强调为正义付出生命,但前者更突出“主动选择”的壮烈感。比如抗日战士明知突围无望,仍自愿留下掩护战友撤退,这种主动赴险的行为更能体现“慷慨”二字的分量。
现代社会还需要这种精神吗?2020年武汉抗疫时,医护人员签下请战书奔赴前线,虽然不一定会牺牲生命,但他们冒着感染风险守护他人的姿态,何尝不是新时代的慷慨赴义?这说明,这种精神从未过时,只是表现形式随着时代在演变。
值得注意的是,慷慨赴义不一定是轰轰烈烈的大事。我曾见过拾荒老人跳进冰河救人,事后默默离开;也听说过普通职员举报企业污染,顶着失业压力坚持真相。这些平凡人的选择,同样闪耀着“义”的光芒。
有人认为现代社会更强调个人利益,但汶川地震时志愿者逆行灾区的身影,乌克兰战火中平民护送邻居撤离的画面,都在证明:当危机来临,人性中的利他精神依然会迸发。这种跨越时空的共鸣,或许就是文明存续的重要纽带。
最后不妨想想:我们是否在某个瞬间也面临过“义”的选择?可能是为受欺负的同学发声,或是拒绝参与不道德的商业行为。虽然不需要付出生命代价,但这些微小的坚持,同样在延续着慷慨赴义的精神血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