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kāng
  • kǎi
  • liè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kāng kǎi jī liè

成语解释:见“慷慨激昂”。

成语出处:《元史·小云石海涯传》:“燧见其古文绡厉有法及歌行古乐府慷慨激烈,大奇之。”
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状语;用于人的情绪

繁体字形:忼慨激烈

英文翻译:in excitement

慷慨激烈的意思

慷:〔慷慨〕a.情绪激昂,如“慷慨激昂”;b.待人热诚,愿意用财物帮助人,如“为人慷慨大方”。

慨:1.气忿:愤慨。2.感慨:慨叹。3.慷慨;不吝惜:慨允。

激:1.(水)因受到阻碍或震荡而向上涌:江水冲到礁石上,激起六七尺高。激起了一场风波。2.冷水突然刺激身体使得病:他被雨水激着了。3.用冷水冲或泡食物等使变凉:把西瓜放在冰水里激一激。4.使发作;使感情冲动:刺激。激怒。劝将不如激将。故意拿话激他。5.(感情)激动:感激。激于义愤。6.急剧;强烈:激战。激流。偏激。7.姓。

烈:1.强烈;猛烈:烈火。烈日。烈酒。性子烈。轰轰烈烈。兴高采烈。2.刚直;严正:刚烈。3.为正义而死难的:烈士。先烈。4.功业:功烈(功绩)。

成语评论

提到“慷慨激烈”,许多人会想到情绪激昂、言辞锋利的场景,比如辩论中的针锋相对,或是为正义发声时的热血沸腾。但成语中的“慷慨激烈”究竟该如何理解?举个最常见的例子——“义愤填膺”。当看到不公之事,有人拍案而起:“这种欺压百姓的行为,简直令人义愤填膺!”此时说话者胸膛里的怒火与正义感,正是这个成语最生动的注解。

有人可能会问:“慷慨激烈”的成语是否都带有愤怒情绪?其实不尽然。比如“慷慨陈词”更多体现的是一种坦荡的勇气。想象职场会议上,新人顶着压力说出:“我认为这个方案存在数据漏洞,建议重新论证。”虽然语气平和,但敢于在权威面前坚持己见,反而比高声争辩更能展现思想上的激烈交锋。

再来看“怒发冲冠”这个画面感极强的成语。岳飞的《满江红》里“怒发冲冠凭栏处”传诵千年,现代人或许难以想象真有人愤怒到头发竖立,但当我们听说救灾物资被贪污时,那种从脊椎窜上后脑的震颤感,或许就是当代版的“怒发冲冠”。这种生理性的激烈反应,恰恰印证了成语的生命力。

在运用这类成语时需要注意什么?个人观察发现,现代沟通更讲究“理性克制”与“情绪表达”的平衡。去年参加社区改造听证会时,有位老先生痛斥施工扰民,说到激动处声音发颤,但每句批评都辅以照片证据,最终促成了隔音墙建设。这让我明白:真正的“慷慨激烈”不在于音量大小,而在于情感浓度与事实依据的配比恰当。

回到最初的问题:为什么汉语里会有这么多描述激烈情绪的成语?或许正因我们的文化既推崇“温良恭俭让”,也珍视“路见不平一声吼”的血性。就像书法中的枯笔,看似剑拔弩张,实则与圆润笔触共同构成和谐之美。下次遇到需要表达强烈态度时,不妨想想这些成语——它们不仅是语言工具,更是跨越时空的情感共鸣器。

慷慨激烈的造句

  1. 造句 雨势急骤,声音就慷慨激烈,如百马齐鸣,如万马奔腾。
  2. 造句 阿福以为自己说的这番话是慷慨激烈,那知道,自己的话又出了漏洞。
  3. 造句 骁看着正面对他的黑脸,不禁变色摇头,没想到果尔寒慷慨激烈如此,三军也刹时动容。
  4. 造句 英雄气所及,即使项羽身旁的美人虞姬,一侧的骏马乌骓,至今都仍历历鲜明。项王虽兵败自刎,但那慷慨激烈、豪气干云,不仅让敌手刘邦为其发哀、泣之而去,即使千载后人,读之,都不免要悲歌数阕的。薛仁明 
  5. 造句 这时候,一个身影从角落的一旁走出,声音之中带着刚正,代表着中原的正气之修,声音慷慨激烈,犹如烈火喷薄一般。
  6. 造句 可是如今?虽然很不情愿,但是苏子廉不得不承认,东吴不是北唐,没有那么多慷慨激烈,舍生忘死的将军。
  7. 造句 去守住那些繁花锦秀呢?江南总是多了一些在雨中一步三叹的斯文书生,少了一些慷慨激烈“引刀成一快,不负少年头”。
  8. 造句 他已经不再抱有活着回去的奢望,那么,就在这里大战一场,为他慷慨激烈的一生划下个完美的句号。
  9. 造句 其实此时小龙女的武功不知比他要高出多少,但杨过见她秀雅柔弱,胸中油然而生男子汉保护弱女子的气概,到後来竟越说越是慷慨激烈。
  10. 造句 英雄不能致用于朝,则放浪江湖,聚啸山林,疏财仗义,慷慨激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