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jié léi bù jí yǎn ěr
成语解释:犹迅雷不及掩耳。比喻事起突然,不及防备。
成语出处:《晋书·苻坚载记上》:“此捷济上机,所谓捷雷不及掩耳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定语、分句;比喻来势凶猛
繁体字形:捷靁不及掩耳
英文翻译:Jielei can't hide his ears
捷:1.快:敏捷。捷足先登。2.姓。3.战胜:我军大捷。连战连捷。
雷:1.带异性电的两块云相接近时放出闪电,闪电引起的高温使空气膨胀、水滴汽化而发生的强烈爆炸声。2.一种爆炸性的武器:水雷。地雷。
不:[bù]1.用在动词、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:不去。不能。不多。不经济。不一定。不很好。2.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,构成形容词:不法。不规则。3.单用,做否定性的回答(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):他知道吗?——不,他不知道。4.用在句末表示疑问,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:他现在身体好不?5.用在动补结构中间,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:拿不动。做不好。装不下。看不出。6.“不”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,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(常在前边加“什么”):什么累不累的,有工作就得做。什么钱不钱的,你喜欢就拿去。7.跟“就”搭用,表示选择:晚上他不是看书,就是写文章。8.a)在去声字前面,“不”字读阳平声,如“不会”、“不是”。b)动词“有”的否定式是“没有”,不是“不有”。[fǒu]相当于“否”
及:1.达到:波及。普及。及格。目力所及。由表及里。将及十载。2.赶上:及时。及早。望尘莫及。3.比得上:论学习,我不及他。4.推及;顾及:老吾老,以及人之老。攻其一点,不及其余。5.姓。6.用“及”连接的成分多在意义上有主次之分,主要的成分放在“及”的前面。
掩:1.遮盖;掩蔽:掩口而笑。掩人耳目。掩着怀(上衣遮盖住胸膛而不扣纽扣)。2.关;合:掩卷。虚掩着房门。3.关门或合上箱盖等物时被夹住:手被门掩了一下。4.乘人不备(袭击、捕捉):掩杀。掩捕。
耳:1.耳朵:耳聋眼花。耳闻目睹。2.形状像耳朵的东西:木耳。银耳。3.位置在两旁的:耳房。耳门。4.姓。5.而已;罢了:想当然耳。技止此耳。
“捷雷不及掩耳”这个成语,字面意思是“闪电太快,连捂耳朵都来不及”,但你真的理解它的实际用法吗?比如在篮球比赛中,后卫一个假动作晃过防守队员,三步上篮得分,观众还没看清动作,计分板已经刷新——这种“瞬间发生且结果明确”的场景,就是成语的典型应用环境。
有人可能会问:“这和‘速度快’有什么区别?”关键在于“结果不可逆性”。去年某科技公司突然发布革命性产品,竞争对手的市场份额一周内缩水40%,这才是真正的“捷雷不及掩耳”——不仅动作快,更制造了既成事实,就像雷电劈下时,声音还没到,树已经烧焦了。
生活中其实处处可见这类现象。记得有次台风预警说次日登陆,结果凌晨三点狂风就掀翻了小区的遮阳棚,物业准备的沙袋根本没来得及用。这种“预警与灾难的时间差”,恰好印证了成语描绘的“预期与现实的错位”。
个人认为,这个成语的现代价值在于警示“时间管理的重要性”。当代职场中,总有人把截止日期当摆设,结果甲方凌晨两点发来的修改意见,就像那道提前劈下的雷——你以为还有十二小时,实际窗口期只有十二分钟。与其抱怨变故突然,不如建立弹性应对机制。
反常识的是,“捷雷”未必全是坏事。去年朋友公司突然被收购,原本焦虑的团队反而获得了更好的发展平台。这提醒我们:面对突如其来的变化,保持灵活比预判更重要。就像雷电虽然危险,但也能激发臭氧层的自我修复。
当我们在说“捷雷不及掩耳”时,本质上是在讨论人类对时间感知的局限性。从烽火传讯到5G通信,传递速度提升了一亿倍,但人类的神经反应速度依然停留在原始人水平。这种科技与生理的错位,或许正是成语持续鲜活的原因所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