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jí léi bù jí yǎn ěr
成语解释:突然响起雷声,使人来不及掩耳。比喻事情或动作来得突然,使人来不及防备。
成语出处:《六韬 军势》:“善者从而不择,巧者一决而不犹豫,故疾雷不及掩耳,卒电不及瞬目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复句式;作定语、分句;比喻事情来得突然,使人来不及防备
繁体字形:疾靁不及掩耳
英文翻译:Quick thunder can't cover your ears
疾:1.病:疾病。2.痛苦;疼痛:关心群众的疾苦。痛心疾首。3.痛恨:疾恶如仇。4.快;迅速;猛烈:疾走。疾风。
雷:1.带异性电的两块云相接近时放出闪电,闪电引起的高温使空气膨胀、水滴汽化而发生的强烈爆炸声。2.一种爆炸性的武器:水雷。地雷。
不:[bù]1.用在动词、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:不去。不能。不多。不经济。不一定。不很好。2.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,构成形容词:不法。不规则。3.单用,做否定性的回答(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):他知道吗?——不,他不知道。4.用在句末表示疑问,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:他现在身体好不?5.用在动补结构中间,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:拿不动。做不好。装不下。看不出。6.“不”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,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(常在前边加“什么”):什么累不累的,有工作就得做。什么钱不钱的,你喜欢就拿去。7.跟“就”搭用,表示选择:晚上他不是看书,就是写文章。8.a)在去声字前面,“不”字读阳平声,如“不会”、“不是”。b)动词“有”的否定式是“没有”,不是“不有”。[fǒu]相当于“否”
及:1.达到:波及。普及。及格。目力所及。由表及里。将及十载。2.赶上:及时。及早。望尘莫及。3.比得上:论学习,我不及他。4.推及;顾及:老吾老,以及人之老。攻其一点,不及其余。5.姓。6.用“及”连接的成分多在意义上有主次之分,主要的成分放在“及”的前面。
掩:1.遮盖;掩蔽:掩口而笑。掩人耳目。掩着怀(上衣遮盖住胸膛而不扣纽扣)。2.关;合:掩卷。虚掩着房门。3.关门或合上箱盖等物时被夹住:手被门掩了一下。4.乘人不备(袭击、捕捉):掩杀。掩捕。
耳:1.耳朵:耳聋眼花。耳闻目睹。2.形状像耳朵的东西:木耳。银耳。3.位置在两旁的:耳房。耳门。4.姓。5.而已;罢了:想当然耳。技止此耳。
“疾雷不及掩耳”这个成语,字面意思是“迅猛的雷声快得让人来不及捂住耳朵”,但它的实际含义是什么呢?举个生活中的例子:篮球比赛中,一位球员突然从对方手中抢断篮球,转身投篮得分,观众还没反应过来,比分已经刷新——这就叫“疾雷不及掩耳的行动”。
有人可能会问:“为什么用雷声来比喻速度?”其实这里强调的是“无法预料的突发性”。比如公司突然宣布下午要开紧急会议,要求所有人半小时内提交方案。这种毫无预警的任务,就像夏日午后的雷阵雨,前一秒还晴空万里,下一秒已倾盆而下,让人连思考对策的时间都没有。
再来看另一个场景:朋友聚会时,小李刚说完“我绝对不喝酒”,转头就被小王以一句“这杯敬咱们十年的交情”堵住了退路,他还没想好怎么拒绝,酒杯已经塞到手里。这种“先行动后解释”的幽默攻势,算不算“疾雷不及掩耳”的社交智慧?
个人认为,这个成语在现代社会尤其值得关注。我们常遇到类似情况:短视频平台的热点话题一夜爆红,自媒体人还没摸清风向,流量已经转向;手机系统突然推送更新,用户连备份都来不及做。这种“速度碾压准备”的现象,恰恰呼应了成语的核心——不是单纯比拼快慢,而是强调“应对意外变化的敏捷度”。
最后分享个观察:地铁里常能看到这样的画面。列车即将关门时,有人突然冲刺跳进车厢,站台上送行的朋友刚抬起手告别,车门已经闭合。这种“行动快于语言”的瞬间,或许就是“疾雷不及掩耳”最接地气的诠释。当变化来得比反应更快时,灵活调整的能力或许比完美计划更重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