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hūn tóu dǎ nǎo
成语解释:见“昏头搭脑”。
成语出处:老舍《骆驼祥子》九:“祥子几乎没有力量迈出大门坎去。昏头打脑的,脚还在门坎内,借着街上的灯光,已看见了刘姑娘。”
是否常用: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;形容头脑发昏,晕头转向
繁体字形:昬頭打腦
英文翻译:Dizziness
昏:1.天刚黑的时候;黄昏:晨昏。2.黑暗;模糊:昏暗。昏黄。昏花。天昏地暗。3.头脑迷糊;神志不清:昏庸。昏头昏脑。4.又同“婚”。
头:[tóu]1.人身最上部或动物最前部长着口、鼻、眼等器官的部分。2.指头发或所留头发的样式:剃头。梳头。平头。分头。你的脸形留这种头不合适。3.物体的顶端或末梢:山头。笔头儿。中间粗,两头儿细。4.事情的起点或终点:话头儿。提个头儿。这种日子到什么时候才是个头儿啊!5.物品的残余部分:布头儿。蜡头儿。铅笔头儿。6.头目:李头儿。他是这一帮人的头儿。7.方面:他们是一头儿的。心挂两头。8.第一:头等。头号。9.领头的;次序居先的:头车。头马。头羊。10.姓。[tou]1.(头儿)名词后缀。a)接于名词性词根:木头。石头。骨头。舌头。罐头。苗头。b)接于动词词根:念头。扣头。饶头。嚼头儿。看头儿。听头儿。c)接于形容词词根:准头。甜头儿。2.方位词后缀:上头。下头。前头。后头。里头。外头。
打:[dǎ]1.除去:打旁杈。2.舀取:打水。打粥。⑰买:打油。打酒。打车票。⑱捉(禽兽等):打鱼。⑲用割、砍等动作来收集:打柴。打草。⑳定出;计算:打草稿。打主意。成本打二百块钱。(21)做;从事:打杂儿。打游击。打埋伏。打前站。(22)做某种游戏:打球。打扑克。打秋千。(23)表示身体上的某些动作:打手势。打哈欠。打嗝儿。打踉跄。打前失。打滚儿。打晃儿(huàngr)。(24)采取某种方式:打官腔。打比喻。打马虎眼。3.从:打这儿往西,再走三里地就到了。他打门缝里往外看。打今儿起,每天晚上学习一小时。[dá]十二个为一打:一打铅笔。两打毛巾。[英dozen]
脑:1.高等动物神经系统的主要部分,在颅腔里,主管感觉和运动。人脑又是思想记忆等心理活动的器官:脑髓。脑子(a.脑;b.指思考、记忆等能力)。脑筋。脑海。脑际。脑壳。脑颅。脑神经。脑下垂体。脑积水。脑溢血。电脑。2.头:脑袋。脑壳。头昏脑胀。脑满肠肥。3.形状或颜色像脑的东西:豆腐脑儿。4.指从物体中提炼出的精华部分:樟脑。薄荷脑。
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?明明刚锁了门,下楼后却反复怀疑自己没关灯;打开冰箱找牛奶,盯着冷藏层发愣半分钟才回过神——这就是典型的"昏头打脑"状态。这个成语就像大脑突然断线的指示灯,提醒我们注意力需要重新连接。
为什么会说"昏头打脑"而不说"头晕目眩"?关键在于这个成语特有的画面感。"打"字用得妙,就像有只无形的手在敲打我们的脑壳,既形容了思维短路的瞬间,又带着点自我调侃的幽默。比如同事小王常说:"昨天熬夜改方案,今天开会时昏头打脑地把客户名字都记混了。"
现代生活中,这个成语有了新注解。地铁通勤时盯着手机刷短视频,结果坐过站后那种恍惚感;周末同时处理三件家务时打翻酱油瓶的窘态,都是"数字化昏头"的典型表现。有研究显示,当代成年人平均每天要做35000个决定,难怪会时不时"当机"。
如何区分正常疲惫和需要警惕的"昏头"?有个简单判断法:如果只是偶尔忘带钥匙,属于生活调味剂;但若是连续三天穿错袜子,就该给自己放个"思维假"了。就像我上周同时处理三个项目时,居然把洗发水当洗面奶用了整周,这就是身体发出的黄牌警告。
观察发现,不同年龄段的表现大不相同。学生党多是"考前综合症式昏头",上班族常见"多线程操作死机",退休长辈则多现"信息过载型迷糊"。邻居张阿姨学用智能手机时,对着视频通话界面喊"喂喂喂"的样子,既让人忍俊不禁,又透着时代变迁的有趣碰撞。
面对这种情况,我的私人妙招是"五分钟放空术"。每当感觉思维像浆糊时,就去窗边看云朵流动,或者数十片不同形状的树叶。这种有意识的注意力转移,比强行保持清醒更有效。就像整理杂乱的抽屉,偶尔把所有东西倒出来重新归类,大脑也需要这样的整理时刻。
下次当你又陷入"我是谁?我在哪?"的哲学三问时,不妨笑着对自己说:"哎呀,又昏头打脑了。"这种轻松的接纳态度,反而能让思维更快重启。毕竟,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,偶尔的短路恰是证明我们在认真生活的可爱印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