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shì fēi zhī dì
成语解释:有麻烦或争议的地方
成语出处:高阳《胡雪岩全传·平步青云》下册:“我想第一步只有让你师父跳出是非之地,哪一方面都不帮。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作主语、宾语;指有麻烦或争议的地方
繁体字形:是非之地
英文翻译:The land of right and wrong
是:1.对;正确(跟“非”相对):一无是处。自以为是。实事求是。你说得极是。应当早做准备才是。2.认为正确:是古非今。深是其言。3.表示答应的词:是,我知道。是,我就去。4.姓。5.指示代词。这;这个:如是。由是可知。是可忍,孰不可忍?。是日天气晴朗。6.联系两种事物,表明两者同一或后者说明前者的种类、属性:《阿Q正传》的作者是鲁迅。节约是不浪费的意思。7.与“的”字配合使用,有分类的作用:这张桌子是石头的。那瓶墨水是红的。我是来看他的。8.联系两种事物,表示陈述的对象属于“是”后面所说的情况:他是一片好心。咱们是好汉一言,快马一鞭。院子里是冬天,屋子里是春天。9.表示存在,主语通常是表处所的词语,“是”后面表示存在的事物:村子前面是一片水田。他跑得满身是汗。10.“是”前后用相同的名词或动词,连用两个这样的格式,表示所说的几桩事物互不相干,不能混淆:去年是去年,今年是今年,你当年年一个样哪!。说是说,做是做,有意见也不能耽误干活儿。11.在上半句里“是”前后用相同的名词、形容词或动词,表示让步,含有“虽然”的意思:诗是好诗,就是长了点。东西旧是旧,可是还能用。我去是去,可是不在那儿吃饭。12.用在句首,加重语气:是谁告诉你的?。是国防战士,日日夜夜保卫着祖国,咱们才能过幸福的日子。13.用在名词前面,含有“凡是”的意思:是有利于群众的事情他都肯干。14.用在名词前面,含有“适合”的意思:他想的很是路。这场雨下的是时候。东西放的都挺是地方。15.用在选择问句、是非问句或反问句里:你是吃米饭是吃面?。他不是走了吗?。你是累了不是?⑾(必须重读)表示坚决肯定,含有“的确、实在”的意思:我打听清楚了,他那天是没去。这本书是好,你可以看看。
非:1.错误(跟“是”相对):是非。习非成是。痛改前非。2.不合于:非法。非礼。非分(fèn)。3.不以为然;反对;责备:非难。非议。无可厚非。4.不是:答非所问。此情此景非笔墨所能形容。5.前缀。用在一些名词性成分的前面,表示不属于某种范围:非金属。非晶体。非司机。6.不:非同小可。非同寻常。7.跟“不”呼应,表示必须:要想做出成绩,非下苦功不可。8.一定要;偏偏:不行,我非去!9.不好;糟:景况日非。10.指非洲。
之:1.往:由京之沪。君将何之?2.人称代词。代替人或事物(限于做宾语):求之不得。取之不尽。操之过急。言之成理。取而代之。有过之无不及。反其道而行之。3.人称代词。虚用,无所指:久而久之。不觉手之舞之,足之蹈之。4.指示代词。这;那:之二虫。之子于钓。5.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,组成偏正词组。a)表示领属关系:赤子之心。钟鼓之声。以子之矛,攻子之盾。b)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:光荣之家。无价之宝。缓兵之计。千里之外。意料之中。十分之九。6.用在主谓结构之间,取消它的独立性,使变成偏正结构:中国之大。战斗之激烈。大道之行也,天下为公。如因势利导,则如水之就下,极为自然。
地:[dì]1.人类生长活动的所在:地球(太阳系九大行星之一)。地心说。2.地球或地球的某部分:地质。地壳。3.地球表面除去海洋、江河、湖泊的部分:陆地。地下。4.地球表面的土壤:土地。田地。地政。地主。5.地球上的一个区域:地区。此地。6.建筑材料铺成的平面:地板。地毯。7.所在空间或区域的部位:地点。目的地。8.人在社会关系中所处的位置:易地以处。9.表示思想或行动的某种活动领域:见地。境地。心地。10.底子:质地。[de]结构助词,用在词或词组之后表示修饰后面的谓语:慢慢地走。
“是非之地”这个成语,通常用来形容容易引发争议、矛盾或纠纷的环境。比如有人提醒朋友:“那个论坛上用户立场对立严重,最好别去发言,免得卷入是非之地。”这句话里的“是非之地”不仅指具体的地点,更强调一种容易让人陷入无意义争论的氛围。
为什么人们会主动避开是非之地?举个例子,小王刚入职时总爱参与同事间的八卦闲聊,结果被误会传话,差点影响晋升。后来他感慨:“茶水间简直是办公室的是非之地,不如多花时间专注工作。”这里的“是非之地”暗示了环境对人的影响——即使主观无意,也可能被动成为矛盾的一部分。
有人可能会问:“难道遇到是非之地只能逃避吗?”我的观察是,智慧的做法不是对抗,而是识别与选择。就像邻居李姐处理家庭矛盾时说:“春节聚会时亲戚们爱攀比,今年我打算带全家短途旅行,远离这个是非之地。”这种主动跳出消耗性场景的选择,往往比硬碰硬更能保护生活质量。
从个人经验看,现代社会中“是非之地”已不限于物理空间。微信群里的争吵、热搜话题下的骂战,本质上都是新型的是非之地。上周看到有博主写道:“与其在评论区与人争辩三观,不如把时间留给理解一本好书。”这句话让我深有感触——真正的成熟,是学会把精力投注在更有价值的地方。
如何培养对是非之地的判断力?有个细节值得注意:当某个场合频繁让你感到焦虑或愤怒,就该警惕是否身处是非之地。就像老张发现,每次参加同学会总有人刻意炫耀,他后来选择只和真正交心的朋友小聚。这种基于自我感受的调整,比任何道理都更直指本质。
说到底,生活就像在密林中行走,我们无法清除所有荆棘,但可以学会辨认安全路径。与其抱怨是非之地的存在,不如修炼从容转身的能力。毕竟,清风自会绕过顽石,流水总能找到向前的通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