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dù mén bù chū
成语解释:关闭门户,不外出与人交往接触。
成语出处:《国语·晋语一》:“谗言益起,狐突杜门不出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宾语;指隐居
繁体字形:杜門不出
英文翻译:shut the door without going out
杜:1.杜梨树,落叶乔木。果实叫杜梨,也叫棠梨。苗木常作梨树的砧木。2.堵塞:以杜流弊。防微杜渐。
门:1.房屋、车船或用围墙、篱笆围起来的地方的出入口:前门。屋门。送货上门。2.装置在上述出入口,能开关的障碍物,多用木料或金属材料做成:铁门。栅栏门儿。两扇红漆大门。3.器物可以开关的部分:柜门儿。炉门儿。4.形状或作用像门的东西:电门。闸门。球进门了。5.门径:窍门。打网球我也摸着点门儿了。6.旧时指封建家族或家族的一支,现在指一般的家庭:张门王氏。长门长子。满门。双喜临门。7.宗教、学术思想上的派别:儒门。佛门。左道旁门。8.传统指称跟师傅有关的:拜门。同门。门徒。9.一般事物的分类:分门别类。五花八门。10.姓。
不:[bù]1.用在动词、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:不去。不能。不多。不经济。不一定。不很好。2.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,构成形容词:不法。不规则。3.单用,做否定性的回答(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):他知道吗?——不,他不知道。4.用在句末表示疑问,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:他现在身体好不?5.用在动补结构中间,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:拿不动。做不好。装不下。看不出。6.“不”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,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(常在前边加“什么”):什么累不累的,有工作就得做。什么钱不钱的,你喜欢就拿去。7.跟“就”搭用,表示选择:晚上他不是看书,就是写文章。8.a)在去声字前面,“不”字读阳平声,如“不会”、“不是”。b)动词“有”的否定式是“没有”,不是“不有”。[fǒu]相当于“否”
出:1.从里面到外面(跟“进、入”相对):出来。出去。出门。出国。出院。2.来到:出席。出场。3.超出:出轨。出界。不出三年。4.往外拿:出钱。出布告。出题目。出主意。5.出产;产生:出煤。出木材。我们厂里出了不少劳动模范。6.发生:出问题。这事儿出在1962年。7.出版:这家出版社出了不少好书。8.发出;发泄:出芽儿。出汗。出天花。出气。9.引文、典故等见于某处:语出《老子》。10.显露:出名。出面。出头。出洋相。11.显得量多:机米做饭出饭。这面蒸馒头出数儿。12.支出:出纳。量入为出。13.跟“往”连用,表示向外:散会了,大家往出走。14.一本传奇中的一个大段落叫一出,戏曲的一个独立剧目也叫一出:三出戏。15.趋向动词。用在动词后表示向外、显露或完成:看得出。看不出。拿出一张纸。跑出大门。看出问题。做出成绩。
嘿,各位看官,咱们今天来聊聊“杜门不出”这个成语。说白了,就是形容人宅在家里不出门的状态,但你知道它的用法和适用场景吗?举个栗子,疫情期间老张每天在家研究烘焙,邻居调侃他“你这是要杜门不出当中华小当家啊”,瞬间画面感就来了对吧?
等等,有人可能会问:“这成语只能用在疫情这种特殊时期吗?”当然不是!比如隔壁王婶退休后沉迷养花,整天在家摆弄绿植,儿女吐槽她“您这是要杜门不出修炼成植物学家啊”——你看,连退休生活都能用这个成语形容,多生动!
不过话说回来,为什么古人会造出这个成语呢?要我说啊,这背后藏着对社交生活的观察。就像现在有些自由职业者,连着半个月在家赶方案,朋友发消息说“兄弟你再杜门不出,小区保安都要怀疑你失踪了”,是不是既贴切又有趣?
再举个接地气的例子。前阵子小李失恋后把自己关在家里刷剧,室友实在看不下去,在门口贴了张纸条:“杜门不出的那位,冰箱里的螺蛳粉再不吃可就过期了!”你品,你细品,这种幽默中带着关心的用法,是不是比直接说“别宅了”更有味道?
说到这儿,可能有小伙伴要问:“用这个成语会不会显得太文绉绉?”别担心!我亲眼见过菜市场大妈吐槽自家老头:“天天杜门不出就知道下象棋,垃圾都不知道倒一下”——瞧瞧,连市井生活都能信手拈来,这成语的生命力可比我们想的顽强多了。
依我看啊,现代人用这个成语反而能碰撞出新火花。就像上个月公司搞线上办公,主管在工作群发通知:“允许大家杜门不出,但日报别给我玩失踪哈”,传统成语配上互联网梗,这不就是语言发展的妙处吗?不过话说回来,咱还是得提醒自己:偶尔宅家是享受,长期封闭可要当心社交能力退化哦!
最后给个冷知识:这个成语在古人那儿可不带贬义。就像《聊斋志异》里写的书生“杜门不出三月余,终成奇文”,你看,人家闭关创作照样能成就佳话。所以说啊,关键不在于出不出门,而在于门关着的时候你在捣鼓什么有意思的事儿,您说是不是这个理儿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