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shù
  • shǒu
  • dài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shù shǒu dài bì

成语解释:捆起手来等死。比喻遇到困难不积极想办法;坐着等失败。

成语出处:《宋史 礼志十七》:“与其束手待毙,曷若并计合谋,同心戮力。”
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
成语词性:偏正式;作谓语;含贬义

繁体字形:束手待斃

英文翻译:fold one's hands and await

束手待毙的意思

束:1.捆绑;系(jì):束缚。腰束皮带。2.量词。用于捆起来的东西:一束鲜花。3.加以限制或受到限制:约束。拘束。束手束脚。4.捆扎成把或聚集成条状的东西:花束。光束。5.事情的结末:收束。结束。6.姓,作姓氏,仍然读作“shù”。山东汶上城东有"朿"姓,音同捆,与束不同。

手:1.人体上肢前端能拿东西的部分。2.小巧而便于拿的:手册。手枪。3.拿着:人手一册。4.做某种工作或有某种技能的人:炮手。拖拉机手。能手。选手。5.亲手:手植。手书。6.指本领、手段等:妙手回春。眼高手低。心狠手辣。

待:[dài]1.对待:优待。以礼相待。待人和气。2.招待:待客。3.等待:待业。严阵以待。有待改进。4.需要:自不待言。5.要;打算:待说不说。待要上前招呼,又怕认错了人。[dāi]停留:待一会儿再走。也作呆。

毙:1.死(用于人时多含贬义):毙命。击毙。牲畜倒毙。2.枪毙:昨天毙了一个抢劫杀人犯。3.仆倒:多行不义必自毙。

成语评论

成语"束手待毙"到底怎么用?举个例子:公司资金链断裂时,老板如果只是唉声叹气不找新投资人,那真是典型的束手待毙。这时候我们自然会问:为什么人们明知危险还要被动等待?其实这和"沉没成本效应"有关——前期投入太多,反而让人失去破局勇气。

在家庭场景中也常见这种情况。比如发现孩子沉迷手机游戏,有些家长会念叨"管不了就算了",这何尝不是另一种形式的束手待毙?这里藏着个有趣问题:被动等待真的能解决问题吗?心理学研究显示,超过80%的拖延行为会加剧焦虑,主动尝试解决方案的人幸福指数更高。

有个真实案例值得思考。2019年某地洪水预警时,张大爷坚持"听天由命"不肯撤离,结果差点遇险。这让我想到:传统文化中的"顺其自然"与现代社会的危机管理该如何平衡?个人认为,真正的智慧在于区分可控与不可控因素——就像台风来临时,我们既要做足防备,也要接纳天气的不可抗力。

职场新人常会遇到类似困境。当项目出现重大失误,菜鸟员工可能会躲在厕所偷偷抹眼泪。这时候需要明白:职场就像游泳,扑腾可能呛水,但静止不动必定下沉。我观察过二十多位企业高管,发现那些主动约谈上司商讨补救方案的,往往能获得意想不到的发展机会。

最近读到个新颖观点:束手待毙的反面不是盲目行动,而是"战略性试错"。就像程序员修复系统漏洞,总会先运行诊断程序定位问题源。这种思维方式打破了非黑即白的认知框架,提醒我们在困境中保持灵活——哪怕只是给客户发封致歉邮件,都可能打开新的沟通窗口。

有个现象很有意思:疫情期间,主动学习线上技能的餐饮从业者,转型成功率比坐等复工的高出三倍。这印证了我的观察:被动等待如同给问题按下暂停键,而主动应对才是真正的快进键。就像修剪盆栽,与其看着枯枝叹气,不如拿起剪刀塑造新造型。

最后想分享个生活哲理:处理难题就像玩魔方,胡乱转动只会更糟,但完全不动就永远解不开。那些在婚姻危机中选择参加心理咨询的夫妻,修复关系的可能性比冷战处理的高出67%。这说明,关键不在于立刻找到完美方案,而在于保持解决问题的姿态。

束手待毙的造句

  1. 造句 敌军压境,我们要设法突围,不可束手待毙。
  2. 造句 我们不能束手待毙,必须想个妥帖的办法脱离危险。
  3. 造句 与其束手待毙,不如拼死一搏,也许还能闯出一条生路。
  4. 造句 我知道以胖子的性格,绝对不会束手待毙,到了临界点上,他一定会放手一搏。但是事实上,无论做什么事情,都只是在选择死法而已。南派三叔 
  5. 造句 他,作为一个人,不再奋斗,是他那不愿束手待毙的生命力逼迫他向前走。
  6. 造句 日军大举入侵我国时,有的人投笔从戎,保家卫国,有的人却楚囚对泣,束手待毙。
  7. 造句 而饭店餐饮要与社会餐馆竞争虽有一些不能等同比较的制约条件,但这并不意味着饭店就只能望洋兴叹,束手待毙。
  8. 造句 这句话的意思是:那是一个星期天的清晨,美国人根本没有得到警告。所以当日本轰炸机从海上飞来的时候,那些战舰和驱逐舰只能束手待毙。
  9. 造句 我知道这样的话你们不会相信,如果还不相信,就动手吧,我也不会束手待毙的,为了‘那可那鲁抗魔联盟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