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sāng yú zhī jǐng
成语解释:指晚年时光。
成语出处:唐·刘禹锡《谢分司东都表》:“虽迫桑榆之景,犹倾葵藿之心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主语、宾语;比喻垂老之年
繁体字形:桑榆之景
英文翻译:old age
桑:1.桑树,落叶乔木,树皮有浅裂,叶子卵形,花黄绿色。叶子是蚕的饲料,嫩枝的韧皮纤维可造纸,果穗可以吃,嫩枝、根皮、叶和果实均可入药。2.(Sāng)姓。
榆:1.榆树,落叶乔木,叶子卵形,花有短梗。翅果倒卵形,叫榆钱。木材可供建筑或制器具用。2.(Yú)姓。
之:1.往:由京之沪。君将何之?2.人称代词。代替人或事物(限于做宾语):求之不得。取之不尽。操之过急。言之成理。取而代之。有过之无不及。反其道而行之。3.人称代词。虚用,无所指:久而久之。不觉手之舞之,足之蹈之。4.指示代词。这;那:之二虫。之子于钓。5.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,组成偏正词组。a)表示领属关系:赤子之心。钟鼓之声。以子之矛,攻子之盾。b)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:光荣之家。无价之宝。缓兵之计。千里之外。意料之中。十分之九。6.用在主谓结构之间,取消它的独立性,使变成偏正结构:中国之大。战斗之激烈。大道之行也,天下为公。如因势利导,则如水之就下,极为自然。
景:[jǐng]1.环境的风光:景色。景致。景物。景观。景气(a.景色;b.指经济繁荣现象,统指兴旺)。景深。2.情况,状况:景象。景况。年景。3.佩服,敬慕:景仰。景慕。4.高,大:景行(xíng),也读作景行(háng)。5.姓。[yǐng]古同“影”,影子。
桑榆之景,这个成语到底是什么意思呢?简单来说,它常用来比喻人生的晚年或事物的后期阶段,就像太阳西沉时,余晖洒在桑树和榆树的枝头,虽然临近黄昏,却依然有一种温暖而独特的美感。比如有人会说:“爷爷退休后开始学画画,大家都说他这是桑榆之景,反而活得更精彩了。”你看,这里既点出了“晚年”,又强调了这段时光的积极意义。
可能有人会问:为什么非要用“桑榆”来比喻晚年?其实这和古人的生活观察有关。古人发现,日落时阳光最后停留的地方往往是桑树和榆树的顶端,于是用这种自然现象暗指人生的尾声。比如《红楼梦》里贾母晚年主持家事,虽然家族已显颓势,但她的智慧和从容仍被形容为“桑榆之景”,既贴切又有画面感。
现代生活中,这个成语还能怎么用呢?假设有个创业公司经历低谷后转型成功,可以说:“这家企业虽经历危机,如今抓住新机遇,倒显出几分桑榆之景的韧性。”这里把企业生命周期比作人生阶段,既避免了直接说“衰败”,又突出了逆境中的希望。依我看,这种用法特别适合描述那些“老树发新芽”的案例。
有人可能会困惑:桑榆之景和“夕阳红”有什么区别?其实前者更侧重“尚未完全逝去的美好”,而后者更强调“最后的灿烂”。比如社区里老教师免费开课教孩子,用桑榆之景就更合适——重点不在年龄本身,而在持续创造价值的状态。这种细微差别,恰恰是汉语成语的魅力所在。
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,或许我们该重新理解这个成语。它不只是对晚年的描述,更像是一种生活态度的提醒:就像深秋的枫叶,越是临近凋零,颜色越是鲜艳。那些坚持终身学习的人,那些在行业深耕多年的匠人,他们的坚持本身不就是最生动的桑榆之景吗?
下次看到天边晚霞染红树梢时,不妨想想这个成语。它告诉我们,任何阶段都可能存在独特价值,关键在于是否愿意去发现和创造。就像古人既能看到日暮的惆怅,也能捕捉到桑榆之间的那一抹亮色,这种辩证的智慧,或许正是我们需要传承的生活哲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