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sāng yú mò jǐng
成语解释:同“桑榆暮景”。
成语出处:清·顾炎武《与李霖瞻书》:“桑榆末景,或可回三舍之戈。”
是否常用:
成语词性:作主语、宾语、定语;比喻垂老之年
繁体字形:桑榆末景
英文翻译:old age
桑:1.桑树,落叶乔木,树皮有浅裂,叶子卵形,花黄绿色。叶子是蚕的饲料,嫩枝的韧皮纤维可造纸,果穗可以吃,嫩枝、根皮、叶和果实均可入药。2.(Sāng)姓。
榆:1.榆树,落叶乔木,叶子卵形,花有短梗。翅果倒卵形,叫榆钱。木材可供建筑或制器具用。2.(Yú)姓。
末:1.东西的梢;尽头:末梢。秋毫之末。2.不是根本的、主要的事物(跟“本”相对):本末倒置。舍本逐末。3.最后;终了;末尾:春末。明末。末班车。上世纪末。4.末子:锯末。茶叶末儿。把药研成末儿。5.姓。6.戏曲角色行当,扮演中年男子,京剧归入老生一类。
景:[jǐng]1.环境的风光:景色。景致。景物。景观。景气(a.景色;b.指经济繁荣现象,统指兴旺)。景深。2.情况,状况:景象。景况。年景。3.佩服,敬慕:景仰。景慕。4.高,大:景行(xíng),也读作景行(háng)。5.姓。[yǐng]古同“影”,影子。
“桑榆末景”这个成语,到底是什么意思?简单来说,它比喻人的晚年时光,就像太阳快落山时照在桑树和榆树上的余晖,美好却短暂。比如张爷爷退休后种花养鸟,邻居们常夸他:“别看您到了桑榆末景的年纪,这精气神比年轻人还足!”
有人可能会问:这成语只能用来描述年龄吗?其实不然。它更多是强调一种“迟暮却仍有价值”的状态。比如一位老艺术家晚年坚持创作,可以说:“她的作品虽诞生于桑榆末景,却迸发出超越时代的光芒。”这里既点出了年龄阶段,更突出了持续奉献的精神。
换个生活场景,怎么自然使用这个成语?假设你在参观老教授的书房,满墙著作中混着未完成的手稿,这时可以说:“这些泛黄的笔记里,藏着先生桑榆末景的执着。”既避免了直接说“年老”,又带出对坚持的敬意。
值得思考的是,为什么古人用“桑榆”比喻晚年?原来古代农村常见桑榆二树,夕阳西下时树影拉长,恰好对应人生暮年。这种就地取材的比喻,比直说“老年”多了诗意,也暗含“晚霞亦能绚烂”的积极意味。
我个人觉得,这个成语在现代社会有了新内涵。随着寿命延长,很多人的“桑榆末景”不再是短暂余晖,而是持续二三十年的黄金期。就像我认识的一位阿姨,70岁开始学编程,去年还开发了助老APP。她说:“末景不末,关键看你怎么点亮自己的桑榆。”
下次遇到长辈活跃在社区或职场,不妨换个角度观察:那些银发下的热情、皱纹里的智慧,何尝不是另一种“桑榆之光”?时间从不会让生命褪色,它只是给不同的阶段染上独特的色彩。当我们谈论晚年时,或许可以少些惋惜,多些对生命韧性的惊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