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sǐ yǒu yú xié
成语解释:犹死有余辜。
成语出处:明·沈德符《野获编·世宗废后》:“至杀无辜,如文臣李梦阳、内臣何文鼎辈所奏,真死有余僇。”
是否常用: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;指罪大恶极
繁体字形:死有余余
英文翻译:one 's crime deserves more than death
死:1.(生物)失去生命(跟“生、活”相对):死亡。死人。这棵树死了。死棋。死火山。2.不顾生命;拼死:死战。死守。3.至死,表示坚决:死不认输。死也不松手。4.表示达到极点:笑死人。高兴死了。死顽固。5.不可调和的:死敌。死对头。6.固定;死板;不活动:死脑筋。死心眼。死规矩。死水。开会的时间要定死。7.不能通过:死胡同。死路一条。把漏洞堵死。
有:[yǒu]1.存在:有关。有方(得法)。有案可稽。有备无患。有目共睹。2.表示所属:他有一本书。3.表示发生、出现:有病。情况有变化。4.表示估量或比较:水有一丈多深。5.表示大、多:有学问。6.用在某些动词前面表示客气:有劳。有请。7.无定指,与“某”相近:有一天。8.词缀,用在某些朝代名称的前面:有夏。有宋一代。[yòu]古同“又”,表示整数之外再加零数。
余:1.剩下来的;多余的:余粮。2.零数:十余人。一斤余。3.文言人称代词。我。4.“餘”,另同“馀”
僇:1.侮辱。2.同“戮”。3.病害。
“死有余僇”这个成语听起来挺吓人,但它到底在说什么呢?我们先来看个真实场景:某贪官被判处死刑后,老百姓纷纷议论“这种祸国殃民的人,就算枪毙了也不解恨,真是死有余僇”。这里既表达了对其罪行的痛恨,也暗示了单纯肉体消灭不足以弥补社会损失的核心含义。
很多人会问:这个成语和“死有余辜”有什么区别?关键在于“僇”字的本意是羞辱。比如明代严嵩倒台后,民间流传着“斩首示众尚不足惜,死有余僇方显天理”的说法,强调不仅要肉体消灭,更要在道德层面钉在耻辱柱上。这种双重惩罚的概念,正是成语的精妙所在。
现代生活中其实也有类似运用。某企业高管因财务造假入狱,财经评论写道:“十年刑期难平股民之愤,死有余僇的舆论仍在发酵”。这里巧妙转化了成语的原始含义,将肉体惩罚转化为社会信誉的彻底破产,反映出当代人对道德审判的新理解。
值得注意的是,这个成语自带强烈的价值判断。就像评价某个历史人物时,说“他若泉下有知,必觉死有余僇”,实际上是在进行跨越时空的道德审判。这种语言力量既能彰显正义诉求,也可能陷入“盖棺定论”的思维陷阱,关键要看事实依据是否充分。
在影视作品中,编导常通过角色之口使用这个成语来强化戏剧冲突。比如古装剧里忠臣怒斥奸佞:“尔等卖官鬻爵之徒,纵使千刀万剐亦死有余僇!”这种艺术化处理虽然夸张,却生动展现了善恶对立的传统叙事模式,比单纯说“罪有应得”更具感染力。
观察网络时代的语言演变,发现年轻群体正在创造性地使用这个成语。游戏论坛里常见这样的吐槽:“这个开外挂的玩家被封号都算轻的,要我说简直是死有余僇!”这种戏谑化运用剥离了原有的血腥味,转而强调对破坏规则者的集体谴责,体现出语言与时俱进的活力。
当我们在使用这类带有历史烙印的成语时,既要理解其承载的文化记忆,也要警惕非黑即白的思维定势。就像评价复杂历史人物时,简单套用“死有余僇”可能遮蔽了多维度的历史真相。语言是思考的工具,用词精准方能避免思维懒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