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sǐ yǒu yú zhū
成语解释:犹死有余辜。
成语出处:宋·苏轼《谢除两职守礼部尚书表》:“臣等虽三尺之喙,日诵五车之书,反不如医卜执技之流、簿书奔走之吏,其为尸素,死有余诛。”
是否常用: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;指罪大恶极
繁体字形:死有余誅
英文翻译:one 's crime deserves more than death
死:1.(生物)失去生命(跟“生、活”相对):死亡。死人。这棵树死了。死棋。死火山。2.不顾生命;拼死:死战。死守。3.至死,表示坚决:死不认输。死也不松手。4.表示达到极点:笑死人。高兴死了。死顽固。5.不可调和的:死敌。死对头。6.固定;死板;不活动:死脑筋。死心眼。死规矩。死水。开会的时间要定死。7.不能通过:死胡同。死路一条。把漏洞堵死。
有:[yǒu]1.存在:有关。有方(得法)。有案可稽。有备无患。有目共睹。2.表示所属:他有一本书。3.表示发生、出现:有病。情况有变化。4.表示估量或比较:水有一丈多深。5.表示大、多:有学问。6.用在某些动词前面表示客气:有劳。有请。7.无定指,与“某”相近:有一天。8.词缀,用在某些朝代名称的前面:有夏。有宋一代。[yòu]古同“又”,表示整数之外再加零数。
余:1.剩下来的;多余的:余粮。2.零数:十余人。一斤余。3.文言人称代词。我。4.“餘”,另同“馀”
诛:1.谴责:口诛笔伐。2.杀(有罪的人):害民者诛。3.要求:诛求无时。
提到"死有余诛",可能不少人会感到陌生。这个成语的正确写法其实是"死有余辜",指人罪大恶极,即使处死也抵偿不了罪过。比如在历史课上,老师讲秦桧陷害岳飞时总会说:"秦桧构陷忠良,实在是死有余辜。"
这个成语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呢?想象这样一个场景:某公司高管贪污扶贫资金导致贫困儿童失学,新闻报道可能会这样写:"挪用救命钱的行为令人发指,涉事者可谓死有余辜。"这里用夸张手法强调罪行的严重性,实际上在现代法治社会,量刑自有司法程序。
从个人角度看,这类成语的警示意义大于字面意思。明代海瑞判案时曾言:"贪墨之吏,民之蠹虫,死有余辜。"这种严厉措辞反映的是百姓对公平正义的渴求。不过现代社会更强调"罪刑相适应",既不放纵恶行,也避免情绪化审判。
为什么这类成语能流传至今?观察发现,它们像镜子般映照出大众的朴素正义观。就像看到电信诈骗老人积蓄的新闻时,脱口而出的"这种人死有余辜",本质上是对道德底线的强烈维护。但值得思考的是,在依法治国框架下,我们更需要保持理性,避免用情绪代替法律。
有个有趣现象:近年来网络讨论中,这个词更多用于比喻。比如看到破坏文物的新闻,网友会说:"千年壁画被毁,涉事游客死有余辜。"这里显然不是字面意思,而是表达对文化遗产遭破坏的痛心。这种用法扩展了成语的生命力,也提醒我们注意文化传承的重要性。
语言学家发现,这类成语的演变折射着社会观念的进步。古时认为"万死难辞其咎"的行为,现代可能通过司法改造实现再教育。就像看到刑满释放人员积极做公益的报道时,我们更愿意说:"知错能改,善莫大焉。"这种转变体现着文明社会对人性的包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