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sǐ yǒu yú zé
成语解释:犹死有余辜。
成语出处:汉·荀悦《汉纪·哀帝纪》:“幸得充位宰相,不能进贤退不肖,以此负国,死有余责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;指罪大恶极
繁体字形:死有余責
英文翻译:one 's crime deserves more than death
死:1.(生物)失去生命(跟“生、活”相对):死亡。死人。这棵树死了。死棋。死火山。2.不顾生命;拼死:死战。死守。3.至死,表示坚决:死不认输。死也不松手。4.表示达到极点:笑死人。高兴死了。死顽固。5.不可调和的:死敌。死对头。6.固定;死板;不活动:死脑筋。死心眼。死规矩。死水。开会的时间要定死。7.不能通过:死胡同。死路一条。把漏洞堵死。
有:[yǒu]1.存在:有关。有方(得法)。有案可稽。有备无患。有目共睹。2.表示所属:他有一本书。3.表示发生、出现:有病。情况有变化。4.表示估量或比较:水有一丈多深。5.表示大、多:有学问。6.用在某些动词前面表示客气:有劳。有请。7.无定指,与“某”相近:有一天。8.词缀,用在某些朝代名称的前面:有夏。有宋一代。[yòu]古同“又”,表示整数之外再加零数。
余:1.剩下来的;多余的:余粮。2.零数:十余人。一斤余。3.文言人称代词。我。4.“餘”,另同“馀”
责:[zé]1.责任,分(fèn)内应做的事:责任。尽责。负责。职责。专责。责无旁贷。2.要求:责求。责令。责成。3.指摘过失:求全责备。责怪。斥责。责罚。谴责。4.质问,诘(jié)问:责问。责难。责让。5.旧指为了惩罚而打:鞭责。杖责。[zhài]古同“债”。
有人问:"死有余责"到底是什么意思?其实这个成语的正确形式应为"死有余辜",原意是指犯下重罪之人即便处死也不足以抵偿罪过。不过我们可以基于"死有余责"的字面含义展开探讨——当一个人的行为造成严重后果,即便逝去仍需承担责任。
举个现实案例:某建筑公司偷工减料导致桥梁坍塌。即便事故责任人已离世,家属仍需面对受害者的索赔诉讼。这就像俗话说的"人死债不烂",说明重大过失带来的责任不会因生命终结而消失。不过从积极角度看,这也警示我们要以更审慎的态度对待专业工作。
有人困惑:现代社会还需要这种严苛的责任追究吗?我的观察是,随着技术进步带来的影响力倍增,专业岗位的责任追溯期确实在延长。就像核电站设计师的规划方案,其影响可能持续数百年。这种长期责任机制看似严苛,实则保障了社会运行的底线安全。
在企业管理中,我注意到一个有趣现象:越是注重责任传承的组织,越倾向于建立"数字黑匣子"系统。通过完整记录决策过程,既避免推诿扯皮,也为后人提供可追溯的经验教训。这种做法将传统的责任追究转化为正向的知识积累,或许是对"死有余责"理念的现代化诠释。
当我们讨论责任延续性时,不能忽视人性的温度。多年前家乡有位老医生误诊致死,他余生免费为贫困患者看诊赎罪。这种自我追责虽非法定义务,却展现出自省精神的可贵。责任追究不该只是冷冰冰的惩戒机制,更需要转化为推动个人成长与社会进步的动力。
技术的发展正在改变责任认定的方式。区块链存证、AI决策追溯等新工具,让责任界定更精准透明。这既避免了"死后追责"的模糊性,也为预防过失提供了数据支撑。或许未来我们谈论"余责"时,更多是指如何通过科技手段构建更完善的事前防范体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