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yǒu
  • zuì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sǐ yǒu yú zuì

成语解释:犹死有余辜。

成语出处:东汉·班固《汉书·平当传》:“吾居大位,已负素餐之责矣,起受侯印,还卧而死,死有余罪。”
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;指罪大恶极

繁体字形:死有余辠

英文翻译:one 's crime deserves more than death

死有余罪的意思

死:1.(生物)失去生命(跟“生、活”相对):死亡。死人。这棵树死了。死棋。死火山。2.不顾生命;拼死:死战。死守。3.至死,表示坚决:死不认输。死也不松手。4.表示达到极点:笑死人。高兴死了。死顽固。5.不可调和的:死敌。死对头。6.固定;死板;不活动:死脑筋。死心眼。死规矩。死水。开会的时间要定死。7.不能通过:死胡同。死路一条。把漏洞堵死。

有:[yǒu]1.存在:有关。有方(得法)。有案可稽。有备无患。有目共睹。2.表示所属:他有一本书。3.表示发生、出现:有病。情况有变化。4.表示估量或比较:水有一丈多深。5.表示大、多:有学问。6.用在某些动词前面表示客气:有劳。有请。7.无定指,与“某”相近:有一天。8.词缀,用在某些朝代名称的前面:有夏。有宋一代。[yòu]古同“”,表示整数之外再加零数。

余:1.剩下来的;多余的:余粮。2.零数:十余人。一斤余。3.文言人称代词。我。4.“餘”,另同“

罪:1.犯法的行为:罪大恶极。立功赎罪。2.过失:不应归罪于人。3.依法给予的刑罚;惩处:判罪。待罪。4.苦难;痛苦:受罪。

成语评论

死有余罪”这个成语听起来挺吓人的,但它到底怎么用呢?举个真实历史中的例子:明朝严嵩父子权倾朝野时贪污受贿,残害忠良,民间就有文人写“此獠死有余罪”表达愤慨。这里的核心问题在于——成语是否只用于罪大恶极之人?其实它更多是表达对极端恶行的道德审判,比如现代报道中若说某连环杀人犯“死有余罪”,就是在强调其罪行严重到死亡都不足以补偿。

有个有趣的现象值得注意:这个成语常出现在文学作品里。金庸在《天龙八部》中描写四大恶人时,段延庆的恶行就被形容为“死有余辜”(近义词)。但二者有细微差别,“余罪”侧重罪行未偿清,“余辜”更强调罪有应得。这提醒我们在使用时要注意语境,就像做菜放盐,多一分少一分味道就不同。

有读者可能会问:现代社会还能用这种严厉的成语吗?我的个人观点是,虽然法治社会讲究程序正义,但在表达集体情感时这类成语仍有存在价值。比如某官员因受贿导致桥梁垮塌造成伤亡,民间用“死有余罪”表达愤怒,这其实是对公权力失范的强烈警示。但要注意避免滥用,毕竟语言暴力也可能带来伤害。

换个轻松的角度想,这个成语倒像是面照妖镜。当我们说某人“死有余罪”时,本质上是在划清文明社会的道德底线。就像看到有人虐待动物时,虽然不会真用这个成语,但那种“不可饶恕”的愤怒感是相通的。这种语言现象背后,藏着中国人对善恶有报的朴素期待。

最后留个思考题:如果把这个成语翻译成英文,是直译成"Even death cannot atone for his crimes"好,还是用类似"His crimes cry out to heaven"的意译更合适?语言就像流动的河水,既要保留原意,又要适应新的河床。重要的是记住:每个重话背后,都站着无数期待正义的眼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