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sǐ zhòng tài shān
成语解释:比喻死得光荣。
成语出处:语出汉 司马迁《报任少卿书》:“人固有一死,死或重于泰山,或轻于鸿毛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;用于书面语
繁体字形:死重泰山
英文翻译:Mount Tai
死:1.(生物)失去生命(跟“生、活”相对):死亡。死人。这棵树死了。死棋。死火山。2.不顾生命;拼死:死战。死守。3.至死,表示坚决:死不认输。死也不松手。4.表示达到极点:笑死人。高兴死了。死顽固。5.不可调和的:死敌。死对头。6.固定;死板;不活动:死脑筋。死心眼。死规矩。死水。开会的时间要定死。7.不能通过:死胡同。死路一条。把漏洞堵死。
重:[zhòng]1.重量;分量:举重。这条鱼有几斤重?2.重量大;比重大(跟“轻”相对):体积相等时,铁比木头重。工作很重。脚步很重。话说得太重了。3.程度深:情意重。病势很重。重伤。4.重要:重地。重任。5.重视:敬重。尊重。看重。器重。为人所重。重男轻女是错误的。6.不轻率:自重。慎重。持重。7.姓。[chóng]1.重复:重出。书买重了。2.重新;再:重逢。旧地重游。重写一遍。3.层:云山万重。突破一重又一重的困难。4.使重叠在一起;摞:把两领席重在一起。5.姓。
泰:1.平安;安宁:泰然。国泰民安。2.极;最:泰西。3.太;过甚:简略泰甚。富贵泰盛。4.姓。
山:1.地面上由土石构成的高耸的部分:高山。山顶。2.像山的东西:冰山。3.蚕蔟:蚕上山了。4.山墙:房山。
“死重泰山”这个成语,听起来像是和生死相关的沉重话题,但其实它传递的是一种对生命价值的深刻思考。比如在历史课本中读到谭嗣同的故事:“各国变法,无不从流血而成,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,此国之所以不昌也。有之,请自嗣同始。”他明知必死却坚持留下,用生命唤醒民众——这种“明知不可为而为之”的选择,正是“死重泰山”的生动写照。
有人可能会问:为什么非要用“泰山”来比喻?其实这里藏着古人的智慧。泰山在古代象征至高地位,而“鸿毛”则轻飘无力。比如《史记》中司马迁写道:“人固有一死,或重于泰山,或轻于鸿毛”,直接把生命价值具象化为可感知的重量对比。就像现代人常说的“生命不在于长度,而在于厚度”,这种跨越千年的价值观依然在回响。
或许有人疑惑:普通人的生命如何称得上“重如泰山”?举个现实例子:2020年武汉抗疫期间,那位连续十天九夜奋战后猝死的社区民警樊树锋。他生前最后一条朋友圈写着“待疫情结束,爸爸一定好好陪你们”,这种用生命守护生命的平凡英雄,他们的选择让“泰山”有了更接地气的诠释——价值不在于身份高低,而在于是否活出了对他人的意义。
我个人始终认为,这个成语最动人的地方在于它的“主动性”。就像电影《流浪地球》里刘培强驾驶空间站冲向木星的场景,那种主动选择将个体生命融入更大使命的瞬间,让“泰山之重”有了超越物理层面的精神重量。当代年轻人常说的“找到自己的燃点”,某种程度上正是这种价值观的现代演绎。
再比如敦煌莫高窟的守护者樊锦诗,在戈壁滩坚守半个世纪保护文物。当记者问她是否后悔选择清贫一生时,她笑着说:“看见壁画上的菩萨对我笑,就觉得值了。”这种将个人生命与文化遗产延续绑定的选择,让“重如泰山”不再是悲壮的代名词,而成为持久发光的生命状态。
或许我们应该重新理解这个成语:它不是在比较谁死得更壮烈,而是在提醒每个活着的人——生命的重量,其实藏在日常的选择里。就像那个暴雨中为井盖缺失位置站岗三小时的环卫工,或是把最后一瓶水让给受灾群众的普通士兵,这些微光时刻,都在为“泰山”增添新的维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