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máo
  • jìn
  • shù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máo fà jìn shù

成语解释:竖:直立。汗毛和头发都竖立起来。形容愤怒或极度恐惧、紧张的样子

成语出处:清·钱彩《说岳全传》第71回:“黑蛮龙听了,不觉腮边火冒,毛发尽竖。”
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状语、定语;用于愤怒、惊吓等

繁体字形:毛發儘竪

英文翻译:Bristle hair

毛发尽竖的意思

毛:1.动植物的皮上所生的丝状物;鸟类的羽毛:羊毛。鸡毛。枇杷树叶子上有许多细毛。2.东西上长的霉:馒头放久了就要长毛。3.粗糙;还没有加工的:毛坯。毛铁。4.不纯净的:毛利。毛重。5.粗略:毛估。毛算。6.小:毛孩子。毛贼(小偷儿)。7.指货币贬值:钱毛了。8.姓。9.做事粗心,不细致:毛手毛脚。毛头毛脑。10.惊慌:心里有点儿毛。这下可把他吓毛了。11.发怒;发火:把他惹毛了,你要吃大亏。12.一圆的十分之一;角。

发:[fā]1.送出;交付:发货。分发。印发。发了一封信。2.发射:发炮。百发百中。3.产生;发生:发芽。发电。发水。发病。4.表达:发表。发布。发誓。发言。发议论。5.扩大;开展:发展。发扬。发育。6.因得到大量财物而兴旺:发家。暴发户。他这两年跑买卖可发了。7.食物等因发酵或水浸而膨胀:面发了。发海参。8.放散;散开:发散。挥发。蒸发。9.揭露;打开:发现。揭发。发掘。10.姓。[fà]头发:毛发。须发。白发。假发。理发。

尽:[jìn]所有的:尽数。尽人皆知。[jǐn]1.力求达到最大限度:尽早。尽着平生的力气往外一推。尽可能地减少错误。2.(有时跟“着”连用)表示以某个范围为极限,不得超过:尽着三天把事情办好。3.(有时跟“着”连用)让某些人或事物尽先:先尽旧衣服穿。单间房间不多,尽着女同志住。4.用在表示方位的词前面,跟“最”相同:尽前头。尽北边。5.尽自:这些日子尽下雨。事情已经过去了,尽责备他也无益。

竖:1.跟地面垂直的(跟“横”相对):竖井。竖琴。2.从上到下的;从前到后的(跟“横”相对):画一条竖线。竖着再挖一道沟。3.使物体跟地面垂直:竖电线杆。把柱子竖起来。4.汉字的笔画,从上一直向下,形状是“。”。5.年轻的仆人:竖子。

成语评论

毛发尽竖”这个成语到底怎么用?举个生活中的例子吧。记得上个月深夜看《聊斋》电视剧,主角推开破庙木门时,镜头突然给到房梁上倒挂的蝙蝠群,我后背瞬间发凉,真真切切体会到什么叫“寒毛直竖”。这种生理反应其实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留下的警报系统,提醒我们远离危险环境。

有人会问,成语里的“毛发”真能竖起来吗?其实在极端恐惧状态下,交感神经确实会引发立毛肌收缩。就像《史记》记载荆轲刺秦王时,秦舞阳吓得“色变振恐”,史官寥寥数语就勾勒出朝堂上剑拔弩张的场面。这种文字张力正是成语的魅力所在——用四字激活读者的五感体验。

现代人还容易遇到这种情况吗?上周朋友分享了个真实经历:她深夜加班回家,电梯突然停在13楼,灯光闪烁间看见镜中倒影诡异地笑,虽然明知是视觉疲劳造成的错觉,但“每根头发都像通了电似的立起来”。这个例子说明,即便在科技时代,我们依然保留着对未知的本能警惕。

有人疑惑成语是否存在夸张成分。不妨看看苏轼《后赤壁赋》中“山高月小,水落石出”的描写,这种艺术化表达恰恰体现了汉语的凝练之美。就像电影特写镜头会放大细节,成语也在浓缩情感,让千年后的我们仍能与古人心意相通。

值得注意的是,这个成语正在衍生出新用法。最近读科幻小说时,看到外星生物触须感应到危险会“如钢针般直立”,这种跨物种的类比使用,既保留成语精髓又突破传统框架。语言就像活水,总能在流动中保持生命力。

毛发尽竖的造句

  1. 造句 沐瑾晴惊的向后退了几步,神情凝重,怀中的白狐更是毛发尽竖,目露凶光,发出恨恨的嗷吼。
  2. 造句 他不禁毛发尽竖,暗暗喟叹,大概世间找不出第二个人有这样的奇遇,能够亲身站立在自己的墓前瞻仰。
  3. 造句 他站在原地,身上毛发尽竖,竦肩缩颈,双掌定格在半空中,吓死了。
  4. 造句 两道凄厉的大叫声传来,如老猿夜啼,杜鹃泣血,让人浑身发寒,毛发尽竖。
  5. 造句 那精瘦的黑汉子话语戛然而止,看到眼前那不堪入目的一幕,顿时毛发尽竖,浑身颤抖不已。
  6. 造句 最后,呜呜的嚎叫起来,周围的青狼在听到狼王的叫声之后,一个个毛发尽竖,凶光毕露,向张小年扑了过来,嘴里还会喷射出青色的烟雾。
  7. 造句 一脸羡慕样的肥鸭马上谄笑献媚的挨近天寒,声音妖娆之极,令人毛发尽竖,怒发冲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