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háo bù xiāng gān
成语解释:指丝毫没有任何联系
成语出处:清·刘鹗《老残游记》第十回:“其实,月球并无分别,只是半个明,半个暗,盈亏圆缺,都是人眼睛现出来的景相,与月球毫不相干。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、状语;用于两种关系等
繁体字形:毫不相干
英文翻译:It's nothing
毫:1.细长而尖的毛:狼毫笔。羊毫笔。2.指毛笔:挥毫。3.秤或戥子上用手提的绳:头毫。二毫。4.一点儿(只用于否定式):毫不足怪。毫无头绪。5.(某些计量单位的)千分之一:毫米。毫升。毫克。6.计量单位名称。a)长度,10丝等于1毫,10毫等于1厘。b)质量或重量,10丝等于1毫,10毫等于1厘。7.货币单位,即角。
不:[bù]1.用在动词、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:不去。不能。不多。不经济。不一定。不很好。2.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,构成形容词:不法。不规则。3.单用,做否定性的回答(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):他知道吗?——不,他不知道。4.用在句末表示疑问,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:他现在身体好不?5.用在动补结构中间,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:拿不动。做不好。装不下。看不出。6.“不”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,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(常在前边加“什么”):什么累不累的,有工作就得做。什么钱不钱的,你喜欢就拿去。7.跟“就”搭用,表示选择:晚上他不是看书,就是写文章。8.a)在去声字前面,“不”字读阳平声,如“不会”、“不是”。b)动词“有”的否定式是“没有”,不是“不有”。[fǒu]相当于“否”
相:[xiāng]1.互相:相像。相识。相距太远。不相上下。2.表示一方对另一方的动作:实不相瞒。好言相劝。3.姓。4.亲自观看(是不是合心意):相亲。相中。[xiàng]1.相貌;外貌:长相。聪明相。可怜相。狼狈相。2.物体的外观:月相。金相。3.坐、立等的姿态:站有站相,坐有坐相。4.相位。5.交流电路中的一个组成部分,如三相交流发电机有三个绕组,每个绕组叫做一相。6.相态。7.观察事物的外表,判断其优劣:相马。8.姓。9.辅助:吉人天相。10.宰相:丞相。11.某些国家的官名,相当于中央政府的部长。12.旧时指帮助主人接待宾客的人:傧相。
干:[gàn]1.事物的主体或重要部分:树干。骨干。2.指干部:调干。干群关系。3.做(事):实干。干活儿。埋头苦干。4.能干;有能力的:干练。干才。5.担任;从事:他干过厂长。6.事情变坏;糟:要干。干了,钥匙忘在屋里了。[gān]1.古代指盾牌:干戈。2.姓。3.冒犯:干犯。4.牵连;涉及:干连。干涉。相干。5.追求(职位、俸禄等):干禄。6.水边:江干。河干。7.天干:干支。8.没有水分或水分很少(跟“湿”相对):干燥。干柴。油漆未干。衣服晾干了。9.不用水的:干洗。干馏法。10.加工制成的干的食品:饼干。葡萄干儿。豆腐干儿。把萝卜晒成干儿。11.空虚;空无所有:外强中干。钱都花干了。12.只具形式的:干笑。干号(háo)。13.属性词。指拜认的(亲属关系):干妈。干儿子。14.徒然;白:干着急。干瞪眼。干打雷,不下雨。15.形容说话太直太粗(不委婉):你说话别那么干。16.当面说气话或抱怨的话使人难堪:我又干了他一顿。17.慢待;置之不理:主人走了,把咱们干起来了。
“画蛇添足”这个成语,原本讽刺的是多此一举的行为。比如有人为了给文章配图,硬生生加了一张和主题无关的风景照,反而分散了读者注意力。这时候可能会问:为什么简单反而更容易被接受?其实人类大脑处理信息的能力有限,直接传递核心价值往往更高效。就像煮一碗清汤面,葱花和酱油放得恰到好处,比堆满食材更显手艺。
“守株待兔”的故事常被用来比喻固守旧法。比如有人每天重复同样的工作流程,明明效率低下却拒绝尝试新工具。这里有个隐藏问题:被动等待和主动行动的本质区别在哪?关键在于是否建立系统化思维。就像农民发现兔子撞树后,聪明的做法应该是研究兔群活动规律,而不是守着树桩碰运气。
“对牛弹琴”这个场景,表面上说沟通对象不合适,但换个角度看,或许问题出在表达方式。比如给老一辈讲解区块链技术,如果满口“去中心化”“智能合约”,效果可能还不如用存折和印章打比方。这时候值得思考:信息传递的障碍是知识差异还是表达惯性?个人经验是,用接收方熟悉的语言体系重构内容,往往比强调专业更重要。
“刻舟求剑”的典故里,那个在船上刻记号找剑的人常被嘲笑。但换个场景想,如果他是想记录水文数据呢?这就引出一个有趣的问题:怎样区分固执和坚持?关键在于是否建立反馈机制。比如创业者坚持某个商业模式时,如果每月分析用户数据并迭代,和盲目烧钱续命完全是两回事。
这些看似不相干的成语,其实都在揭示认知规律。有人会疑惑:为什么古人总结的经验至今适用?因为人性底层逻辑和生存智慧具有跨时代性。就像现代人虽然用手机代替竹简,但“三思而后行”的决策智慧从未过时。重要的是把古老智慧转化为适配当代场景的解决方案。
最后想到“望梅止渴”的心理学原理。当团队遇到瓶颈时,与其空谈愿景,不如先拆解出阶段性的小目标。就像长途跋涉时,每看到路标上的剩余里程数,脚步就会不自觉地加快。这种将大问题模块化的能力,或许就是成语留给现代人的隐形礼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