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gū míng diào yù
成语解释:用种种不正当的手段极力谋取好名誉。沽:买;钓:喻用手段取得。
成语出处:金 张建《高陵县张公去思碑》:“非若沽名钓誉之徒,内有所不足,急于人闻,而专苛察督责。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联合式;作谓语、宾语、定语;含贬义
繁体字形:沽名釣譽
英文翻译:fish for fame
沽:1.买:沽酒。2.卖:待价而沽。3.天津的别称。
名:1.名字;名称:人名。书名。命名。报名。给他起个名儿。2.名字叫做:这位女英雄姓刘名胡兰。3.名义:你不该以出差为名,到处游山玩水。4.名声;名誉:出名。有名。世界闻名。5.出名的;有名声的:名医。名著。名画。名山。6.说出:莫名其妙。不可名状。7.占有:一文不名。不名一钱。8.a)用于人:三百多名工作人员。录取新生四十名。b)用于名次:第三名。9.姓。
钓:1.用钓饵诱鱼或其他水生动物上钩:钓鱼。钓虾。2.比喻用手段取得(名利):沽名钓誉。
誉:1.名誉:荣誉。誉满全国。2.称赞:毁誉。誉不绝口。3.姓。
“沽名钓誉”这个词,听起来有点老派,但放到今天依然很实用。比如有人为了在朋友圈里显得“热心公益”,专门找摄影师拍下自己捐款的照片,配上煽情文案,却从没真正关心过受助者的后续生活。这种刻意营造形象的行为,就是典型的沽名钓誉。
有人可能会问:沽名钓誉和正常追求名声有什么区别?关键在于出发点。一个老师如果为了评职称而突击发论文,却忽视日常教学,这就是沽名钓誉;但若他踏实备课、认真带学生,即便因此获得荣誉,也是水到渠成。前者追求的是标签,后者在意的是实质。
职场上也常见这类现象。比如某主管把团队功劳全算在自己头上,周报写得天花乱坠,实际遇到问题就甩锅。这种“表面功夫大师”往往短期内能获得晋升,但时间久了,同事间的信任就像被虫蛀的木板,轻轻一碰就碎成渣。
为何总有人沉迷这种套路?或许因为速成名声的诱惑太大。就像直播行业里,有人靠剧本炒作快速涨粉,但观众迟早会识破套路。反观那些专注内容的创作者,可能起步慢,却像老火慢炖的汤,越熬越有味道。这让我想起老家种荔枝的果农——他们从不给果树打催熟剂,因为知道自然成熟的果子才经得起时间考验。
最近听说某高校教授把学生的研究成果据为己有,这种学术不端行为就是沽名钓誉的极端案例。值得玩味的是,事发后同行们的反应:有人痛心疾首,也有人暗自庆幸“幸好不是我”。这倒提醒我们,抵制不良风气不能光靠道德批判,更需要建立透明的评价体系,让投机者无空可钻。
有人疑惑:难道追求名声就一定是坏事吗?当然不是。关键要看这份名声是不是实至名归。就像小区里那位义务教孩子书法的退休教师,街坊们自发给他送锦旗,这样的美誉谁都乐意看见。真正的好名声,应该像春日的细雨,不知不觉就浸润了土地,而不是夏日雷暴,声势浩大却转瞬即逝。
观察身边那些活得通透的人,他们有个共同点:做事时专注过程而非结果。邻居张阿姨在社区做垃圾分类志愿者三年,从没发过朋友圈,直到有天下大雨,我看见她蹲在垃圾桶旁擦拭误投的玻璃渣。那一刻突然明白,真实的力量就像屋檐下的青石板,沉默无声却已留下岁月的包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