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gǒu dào jī tí
成语解释:见“狗盗鸡鸣”。
成语出处:明·陆采《明珠记·江会》:“函关脱离,又何须狗盗鸡啼?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主语、宾语、定语;指小本事
繁体字形:狗盗鶏嗁
英文翻译:The crow of a thief
狗:哺乳动物,种类很多,嗅觉和听觉都很灵敏,舌长而薄,可散热,毛有黄、白、黑等颜色。是人类最早驯化的家畜,有的可以训练成警犬,有的用来帮助打猎、牧羊等。也叫犬。
盗:1.偷窃:盗取。2.抢劫财物的人:强盗。海盗。
鸡:1.家禽,品种很多,嘴短,上嘴稍弯曲,头部有红色的肉冠。翅膀短,不能高飞。也叫家鸡。2.(Jī)姓。
啼:1.啼哭:啼笑皆非。哭哭啼啼。2.(某些鸟兽)叫:鸡啼。月落乌啼。虎啸猿啼。3.姓。
“狗盗鸡啼”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奇怪吧?它其实来源于《史记》里的故事,原意是“学鸡叫骗开城门,装狗叫偷东西”,用来形容用骗术或小聪明达成目的的行为。举个例子:小王用假工作证明混进公司,结果试用期没结束就被识破,真是狗盗鸡啼,终究难长久。
这时候你可能想问:这类行为为什么会被专门编成成语呢?其实古人早就发现,靠欺诈获得的好处就像纸包不住火。比如古代商人用劣质米掺在好米里卖高价,短期内赚了钱,但名声坏了之后反而彻底失去客户——这和现代某些网红卖假货翻车的逻辑一模一样。
有意思的是,成语里的动物选择暗藏玄机。狗和鸡在农业社会都是“底层资源”,暗示这种行为往往发生在资源匮乏的群体中。就像现在有些人为了抢地铁座位假装腿疼,或是学生考试时偷瞄邻桌答案,本质上都是试图用低成本换取利益的小聪明。
我个人观察到一个现象:越是竞争激烈的环境,“狗盗鸡啼”式的行为就越常见。去年邻居家的孩子为了进重点班,伪造了体育比赛证书,结果在体能测试时连跳绳都不会。这件事让我想到,与其花心思编造谎言,不如把时间用在真正提升能力上——毕竟伪造的鸡叫声再像,也变不成真正的雄鸡报晓。
下次遇到需要走捷径的诱惑时,不妨想想这个成语。就像春天播种的农民,虽然撒种时满手泥土,但等到秋收时节,沉甸甸的麦穗会比任何偷来的粮食都更香甜。生活的真谛,往往藏在最朴实的耕耘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