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shǔ
  • tōu
  • gǒu
  • dào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shǔ tōu gǒu dào

成语解释:同“鼠窃狗盗”。

成语出处:清·无名氏《陆沉痛》楔子:“遍地腥膻,直弄得江翻海扰,鼠偷狗盗,大劫何日了?”
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
成语词性:作宾语、定语;指小偷小摸

繁体字形:鼠婾狗盗

英文翻译:to play petty tricks on the sly

鼠偷狗盗的意思

鼠:哺乳动物,种类很多,一般身体小,尾巴长,门齿很发达,没有犬齿,毛褐色或黑色,繁殖力很强,有的能传播鼠疫。通称老鼠,有的地区叫耗子。

偷:1.暗中拿别人财物:偷窃。2.瞒着人:偷听。3.苟且;敷衍:偷生。偷安。4.抽出(时间):忙里偷闲。偷空(kòng)儿。5.偷东西的人:小偷儿。6.“媮”,另音yú

狗:哺乳动物,种类很多,嗅觉和听觉都很灵敏,舌长而薄,可散热,毛有黄、白、黑等颜色。是人类最早驯化的家畜,有的可以训练成警犬,有的用来帮助打猎、牧羊等。也叫犬。

盗:1.偷窃:盗取。2.抢劫财物的人:强盗。海盗。

成语评论

鼠偷狗盗”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滑稽,但背后藏着什么道理呢?举个生活中的例子:小区里有人总偷拿邻居的外卖,物业贴公告批评这种行为是“鼠偷狗盗之举”。这里的核心问题是什么?其实成语并非单指动物,而是比喻小偷小摸或不成气候的坏事。

比如公司新人小张,总顺手牵羊拿走同事的文具,组长私下提醒他:“鼠偷狗盗的习惯会毁掉信任。”这句话为什么有说服力?因为它用夸张的比喻点明小事背后的隐患——看似微不足道,长期可能引发大矛盾。

有趣的是,这个成语常被误认为带点幽默色彩。有次在公园看到告示:“请勿鼠偷狗盗折花木”,游客反而会心一笑。这说明什么?汉语成语在当代语境中既能保留警示作用,又能通过生动形象降低说教感。个人认为,这种“软性提醒”比生硬禁令更易被接受。

对比其他类似词汇会发现微妙差异。比如“鸡鸣狗盗”侧重技能用在歪路,“梁上君子”直接美化偷窃者,而“鼠偷狗盗”更强调行为的琐碎与不体面。就像看到有人在地铁逃票,用“鼠偷狗盗”形容既准确又不失委婉。

观察现实会发现,很多社会规则其实都在防范“鼠偷狗盗”。超市的防盗磁扣、共享单车的智能锁,本质上都在用技术手段解决人性中的小恶。这反映出一个乐观事实:当我们愿意正视问题,就有机会通过创新减少摩擦。

最后思考一个问题:为什么古人要用老鼠和狗作比喻?或许因为这两种动物与人类生活密切,却又常游走在驯化与野性之间。就像我们内心偶尔冒出的侥幸心理,需要时时警惕却不必过度紧张——毕竟阳光之下,鼠狗之辈终难成气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