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gǒu dào shǔ qiè
成语解释:像鼠狗那样的盗贼。比喻成不了气候的反叛者。
成语出处:汉·荀悦《汉纪·惠帝纪》:“今明主在于上,法令具于下,安得有反贼乎?此真狗盗鼠窃耳!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宾语、定语;用于比喻句
繁体字形:狗盗鼠竊
英文翻译:a petty theft
狗:哺乳动物,种类很多,嗅觉和听觉都很灵敏,舌长而薄,可散热,毛有黄、白、黑等颜色。是人类最早驯化的家畜,有的可以训练成警犬,有的用来帮助打猎、牧羊等。也叫犬。
盗:1.偷窃:盗取。2.抢劫财物的人:强盗。海盗。
鼠:哺乳动物,种类很多,一般身体小,尾巴长,门齿很发达,没有犬齿,毛褐色或黑色,繁殖力很强,有的能传播鼠疫。通称老鼠,有的地区叫耗子。
窃:1.偷;用阴谋手段夺取:行窃。窃位。2.暗中;偷偷地:窃听。窃窃私语。3.谦辞。称自己:窃以为。
“狗盗鼠窃”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滑稽,但它到底在说什么呢?举个接地气的例子:小区里有人总偷拿邻居放在门口的快递,每次只拿些小东西,像零食、纸巾之类的。这种行为既不像江洋大盗般嚣张,又比普通占小便宜更恶劣,可不就是典型的“狗盗鼠窃”么?
有人可能会问:为什么用狗和老鼠作比喻?其实这两种动物在传统文化中都有偷偷摸摸的意象。比如狗会趁人不注意叼走食物,老鼠常在暗处啃噬粮食。就像现在某些电商平台上,总有人用虚拟账号盗刷小额优惠券,虽然单次金额不大,但积少成多也会造成严重损失——这不正是数字化时代的“鼠窃”行为吗?
值得注意的是,“狗盗鼠窃”和普通小偷小摸有什么区别?个人认为关键在行为的系统性。比如某学生连续三个月偷拿同桌的文具,每次只拿橡皮、尺子等小物件,这种有持续性的、带侥幸心理的行为,就更贴近成语形容的状态。就像我们常说的“薅羊毛”行为,当它变成有组织的重复动作时,性质就升级了。
观察这类现象会发现个有趣现象:很多“狗盗鼠窃”者最初都是出于试探。就像超市里第一次偷拿口香糖没被发现,后来逐渐发展到偷化妆品。这提示我们防微杜渐的重要性。有个便利店老板的做法很有意思:他把容易被偷的小件商品集中放在摄像头最清晰的区域,结果三个月内损耗率下降了60%——有时候改变环境比事后追责更有效。
面对这类现象,或许我们可以换个角度看问题。那些专偷外卖的“快递大盗”,是否也折射出某些区域配送环节的漏洞?某高校通过在取餐柜加装温控提醒装置,既保证了食物新鲜度,又让顺手牵羊的行为无处遁形。这说明解决问题的方法,往往藏在问题本身的结构里。
最后想分享个真实故事:老张发现自家菜园总丢西红柿,于是在围栏上挂了块木牌写着“摄像头已覆盖”。结果第二天不仅没再丢菜,还发现有人悄悄放回了之前偷的南瓜。你看,对待“狗盗鼠窃”,有时候心理震慑比严刑峻法更奏效。当然,这招可别用在真正需要法律介入的场合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