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jī míng gǒu dào
成语解释:指微不足道的技能;也指具有这类技能的人。常形容偷偷摸摸等不正当的行为。
成语出处:东汉 班固《汉书 游侠传》:“皆藉王公之势,竞为游侠,鸡鸣狗盗,无不宾礼。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联合式;作主语、宾语、定语;含贬义
繁体字形:鶏鳴狗盗
英文翻译:crow like a cock and snatch like a dog
鸡:1.家禽,品种很多,嘴短,上嘴稍弯曲,头部有红色的肉冠。翅膀短,不能高飞。也叫家鸡。2.(Jī)姓。
鸣:1.(鸟兽或昆虫)叫:鸟鸣。蝉鸣。虫鸣。2.发出声音;使发出声音:耳鸣。雷鸣。自鸣钟。孤掌难鸣。礼炮齐鸣。鸣鼓。鸣锣开道。3.表达;发表(情感、意见、主张):鸣谢。鸣冤。鸣不平。百家争鸣。4.姓。
狗:哺乳动物,种类很多,嗅觉和听觉都很灵敏,舌长而薄,可散热,毛有黄、白、黑等颜色。是人类最早驯化的家畜,有的可以训练成警犬,有的用来帮助打猎、牧羊等。也叫犬。
盗:1.偷窃:盗取。2.抢劫财物的人:强盗。海盗。
“鸡鸣狗盗”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滑稽,但它背后藏着什么样的故事呢?举个真实场景:老张开了一家小店,平时总爱耍小聪明,比如偷偷改商品标签抬价,或是模仿邻居家的鸡叫声吸引顾客。邻居们私下摇头:“这真是把鸡鸣狗盗的本事用绝了。”但问题来了——为什么这种小伎俩能成为流传千年的成语?
原来这个成语诞生在战国时期。孟尝君门客学鸡叫骗开城门,靠钻狗洞偷狐裘救主的故事,表面上讲的是“非常手段解决问题”,但核心矛盾在于:非常规技能到底算不算真本事?从历史角度看,这些手段确实在关键时刻发挥了作用,但放到现代社会,类似钻空子、抄近路的行为往往会被贴上负面标签。
举个现代例子:刚入职的小王发现同事总用公司打印机打印私人材料,还得意地说“这叫资源最大化”。这种“狗盗式聪明”短期内看似占便宜,但三个月后审计组进驻,这位同事成了裁员名单上的头号人选。这说明什么问题?时代在变,对“聪明”的定义也在迭代——当代社会更看重可持续的诚信。
不过换个角度看,成语里藏着积极启示。我曾在创业团队见过这样的场景:技术出身的组长不擅长演讲,但每次产品演示时,他总能通过画漫画解释代码逻辑;财务同事用烘焙经验改良了成本核算模型。这些看似“不务正业”的技能,不正是新时代的“鸡鸣狗盗”吗?关键区别在于:当特殊才能用于创造价值而非投机取巧时,就完成了从贬义到褒义的蜕变。
有人会问:那这个成语到底该不该用?其实重点不在成语本身,而在使用场景。就像五金店的扳手,用来修水管是工具,用来砸玻璃就成了凶器。最近看到某科技论坛的讨论很有意思:程序员把“鸡鸣狗盗”翻译成“creative problem-solving(创造性解决问题)”,这种跨时代的解读或许正是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所在。
观察身边会发现,善于突破常规的人往往有两种结局:或是因走捷径翻车,或是用巧思开辟新路。就像古人说的“盗亦有道”,关键要看手段背后的动机是否符合“道”。下次遇到需要急智的情况时,或许可以先问问自己:这个办法是在建设,还是在拆台?答案不同,行为的性质就完全不同了。
成语就像一面镜子,照出的是使用者的人生态度。与其纠结“鸡鸣狗盗”是褒是贬,不如思考如何在遵守规则的前提下发挥创造力。毕竟,真正聪明的做法,是让自己的“特殊技能”既能解当下之急,又能经得起时间考验——这或许才是这个古老成语留给现代人的真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