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hú míng gǒu dào
成语解释:旧时对造反者的贬称。
成语出处:《旧唐书·郑畋传》:“畋谬领藩垣,荣兼将相,每枕戈而待旦,常泣血以忘餐,誓与义士忠臣,共剪狐鸣狗盗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宾语、定语;用于处事
繁体字形:狐鳴狗盗
英文翻译:The fox, the dog and the thief
狐:1.哺乳动物,外形略像狼,面部较长,耳朵三角形,尾巴长,毛通常赤黄色。性狡猾多疑,昼伏夜出,吃野鼠、鸟类、家禽等。常见的有赤狐和沙狐。通称狐狸。2.(Hú)姓。
鸣:1.(鸟兽或昆虫)叫:鸟鸣。蝉鸣。虫鸣。2.发出声音;使发出声音:耳鸣。雷鸣。自鸣钟。孤掌难鸣。礼炮齐鸣。鸣鼓。鸣锣开道。3.表达;发表(情感、意见、主张):鸣谢。鸣冤。鸣不平。百家争鸣。4.姓。
狗:哺乳动物,种类很多,嗅觉和听觉都很灵敏,舌长而薄,可散热,毛有黄、白、黑等颜色。是人类最早驯化的家畜,有的可以训练成警犬,有的用来帮助打猎、牧羊等。也叫犬。
盗:1.偷窃:盗取。2.抢劫财物的人:强盗。海盗。
“狐鸣狗盗”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神秘,但它到底是什么意思呢?举个例子:某公司为了拿下项目,偷偷派人打探竞争对手的报价,这种行为就像“狐鸣狗盗”——用不光彩的小手段达成目的。这时候有人会问:“这种偷偷摸摸的方式真的能长久吗?”答案可能令人意外:短期或许有效,但一旦被发现,信任崩塌的速度可比建立时快得多。
再举个生活化的例子:小区里有人总爱在深夜翻垃圾桶捡废品卖钱,邻居们议论说:“这简直是狐鸣狗盗的做派!”这里其实藏着更深的问题:“为什么人们总把底层生存手段和道德评判挂钩?”个人认为,成语背后的价值判断有时会掩盖现实复杂性,但成语本身提醒我们:做事方式决定他人如何看待你。
有趣的是,这个成语源自《史记》里孟尝君靠门客学鸡叫骗开城门的故事。当时看似机智的逃生策略,换个角度看就是典型的“狐鸣狗盗”。这引出一个思考:“历史人物在危急时刻的变通,该用怎样的标准评判?”我的看法是:成语的价值在于警示后人,但具体情境中的道德选择往往存在灰色地带。
现代职场中,有人喜欢通过打小报告、抢功劳上位,这种办公室政治其实也是狐鸣狗盗的变种。不妨自问:“为什么总有人选择走捷径?”或许因为快速成功的社会压力,让人忽略了“狐狸的狡猾终会露尾巴”这个简单道理。从个人发展角度看,持续积累真本事才是穿越职场迷雾的指南针。
最后分享个观察:那些总想用“狐鸣狗盗”方式解决问题的人,往往陷入越用力越被动的怪圈。就像用漏水的木桶打水,看似忙忙碌碌,实则事倍功半。与其在阴暗处模仿狐狸的叫声,不如站在阳光下修炼雄鸡报晓的真本领——前者能骗过一时,后者才能赢得晨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