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mù bù zhuǎn jīng
成语解释:睛:眼珠。眼睛不眨;眼珠不转地盯着看。形容注意力高度集中;看得出神。
成语出处:晋 杨泉《物理论》:“子义燃烛危坐通晓,目不转睛,膝不移处。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主谓式;作状语;形容注意力集中
繁体字形:目不轉睛
英文翻译:all eyes
目:1.眼睛:有目共睹。历历在目。2.网眼;孔:八十目筛。一方寸的网上,竟有百目之多。3.看:目为奇迹。4.大项中再分的小项:项目。细目。5.生物学中把同一纲的生物按照彼此相似的特征分为若干群,每一群叫一目,如鸟纲分为雁形目、鸡形目、鹤形目等,松柏纲分为银杏目、松柏目等。目以下为科。6.目录:书目。药目。剧目。7.名称:题目。名目。8.下围棋时所围的空白交叉点,一个点为一目:中方棋手仅以一目半之优获胜。9.姓。
不:[bù]1.用在动词、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:不去。不能。不多。不经济。不一定。不很好。2.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,构成形容词:不法。不规则。3.单用,做否定性的回答(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):他知道吗?——不,他不知道。4.用在句末表示疑问,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:他现在身体好不?5.用在动补结构中间,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:拿不动。做不好。装不下。看不出。6.“不”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,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(常在前边加“什么”):什么累不累的,有工作就得做。什么钱不钱的,你喜欢就拿去。7.跟“就”搭用,表示选择:晚上他不是看书,就是写文章。8.a)在去声字前面,“不”字读阳平声,如“不会”、“不是”。b)动词“有”的否定式是“没有”,不是“不有”。[fǒu]相当于“否”
转:[zhuǎn]1.改换方向、位置、形势、情况等:转身。转脸。转换。转移。好转。向左转。向后转。转败为胜。由阴转晴。2.把一方的物品、信件、意见等传到另一方:转达。转交。转送。这封信由我转给他好了。3.姓。[zhuàn]1.绕着某物移动;打转:转圈子。转来转去。2.绕一圈儿叫绕一转。[zhuǎi]转文:他平时好转两句。说大白话就行,用不着转。
睛:眼珠儿:目不转睛。定睛一看。画龙点睛。
“目不转睛”这个成语,字面意思是“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看”,用来形容人非常专注的样子。比如小朋友看动画片时,整个人缩在沙发上,眼睛死死盯着屏幕,连妈妈喊吃饭都没听见——这时候就可以说:“这孩子看得目不转睛的。”
那么问题来了:为什么用“目不转睛”而不是直接说“认真看”?其实成语的妙处在于画面感。试想,如果有人盯着电脑屏幕工作,连同事递咖啡都没反应,这时候用“他目不转睛地修改方案”,是不是比“他很认真”更有冲击力?这种表达能让读者瞬间脑补出具体场景。
再举个现实中的例子。我曾在高铁上见过一位老爷爷,他捧着本泛黄的旧书,戴着老花镜,脖子微微前倾,整整二十分钟没抬过头。邻座的阿姨低声感叹:“您看这老人家读书多入神,真是目不转睛啊。”这句话不仅描述了动作,还暗含了敬佩之情——这就是成语自带的情感加成。
有人可能会问:过度专注会不会有问题?确实,比如开车时“目不转睛”盯着导航反而危险。但换个角度看,这种“全神贯注”恰恰是现代人稀缺的能力。我自己写稿时,常常被手机消息打断,如果能像成语里描述的那样完全投入,效率至少能翻倍。
有趣的是,这个成语还能用在非视觉场景。比如听音乐会时闭着眼睛陶醉的样子,虽然没“用眼睛看”,但那种全身心投入的状态,用“目不转睛”反而更鲜活。语言本来就是灵活的,关键在于抓住“极度专注”的内核。
下次遇到需要强调“沉浸感”的场合,不妨试试这个成语。它像给句子加了放大镜,让普通的“认真”变得立体起来。毕竟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,能让人专注的事物,本身就值得被特别描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