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mù bù zhuǎn shì
成语解释:眼珠一转不转。形容注意力集中,看得出神
成语出处:清·黄宗羲《张南垣传》:“某树下某石可置某所,目不转视,手不再指,若金在冶,不假斧凿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状语;形容注意力集中
繁体字形:目不轉視
英文翻译:Non Retrospection
目:1.眼睛:有目共睹。历历在目。2.网眼;孔:八十目筛。一方寸的网上,竟有百目之多。3.看:目为奇迹。4.大项中再分的小项:项目。细目。5.生物学中把同一纲的生物按照彼此相似的特征分为若干群,每一群叫一目,如鸟纲分为雁形目、鸡形目、鹤形目等,松柏纲分为银杏目、松柏目等。目以下为科。6.目录:书目。药目。剧目。7.名称:题目。名目。8.下围棋时所围的空白交叉点,一个点为一目:中方棋手仅以一目半之优获胜。9.姓。
不:[bù]1.用在动词、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:不去。不能。不多。不经济。不一定。不很好。2.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,构成形容词:不法。不规则。3.单用,做否定性的回答(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):他知道吗?——不,他不知道。4.用在句末表示疑问,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:他现在身体好不?5.用在动补结构中间,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:拿不动。做不好。装不下。看不出。6.“不”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,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(常在前边加“什么”):什么累不累的,有工作就得做。什么钱不钱的,你喜欢就拿去。7.跟“就”搭用,表示选择:晚上他不是看书,就是写文章。8.a)在去声字前面,“不”字读阳平声,如“不会”、“不是”。b)动词“有”的否定式是“没有”,不是“不有”。[fǒu]相当于“否”
转:[zhuǎn]1.改换方向、位置、形势、情况等:转身。转脸。转换。转移。好转。向左转。向后转。转败为胜。由阴转晴。2.把一方的物品、信件、意见等传到另一方:转达。转交。转送。这封信由我转给他好了。3.姓。[zhuàn]1.绕着某物移动;打转:转圈子。转来转去。2.绕一圈儿叫绕一转。[zhuǎi]转文:他平时好转两句。说大白话就行,用不着转。
视:1.看:视力。视线。近视。熟视无睹。2.看待:轻视。重视。藐视。一视同仁。3.考察:视察。巡视。监视。4.姓。
说起“目不转视”,你脑海里是不是立刻浮现出盯着屏幕加班到深夜的社畜,或者看球赛时眼睛黏在电视上的球迷?这个成语其实比日常联想更有趣——它描述的不仅是“专注”,更是一种带着强烈目标感的观察状态。
举个真实场景:新手护士第一次给病人抽血,手抖得像筛糠,但全程紧盯血管位置,连同事递棉签都没察觉。这时的“目不转视”既是技术生疏的紧张表现,更是职业责任感的自然流露。
自问:什么时候用这个成语最传神?当需要强调持续性专注且排除干扰时特别贴切。比如考古学家清理文物碎片时的眼神,或者孩子观察蚂蚁搬家时浑然忘我的状态,都比单纯说“认真”更有画面感。
职场冷知识:某互联网大厂曾用“目不转视”测试会议室玻璃的透光率——如果外面的人能看到里面开会者紧盯白板的专注神情,说明玻璃需要更换。
自答:和“全神贯注”有什么区别?“目不转视”自带视觉锚点,就像相机对焦某个特定物体。而“全神贯注”更侧重精神层面的投入,比如解题时的思维活跃。二者可以搭配使用:“他全神贯注地调试设备,目不转视地盯着仪表盘数值变化。”
个人观察:地铁上看过最生动的“目不转视”——穿汉服的姑娘提着裙摆研究自动售票机,后面排队的大爷举着交通卡却看得入神,两人仿佛在完成某种行为艺术。
下次遇到需要描写特定场景下的专注力时,不妨让“目不转视”登场。它就像给文字装了特写镜头,能让读者瞬间脑补出人物当时的眼神焦点和心理状态。毕竟在这个短视频横行的年代,能让人“目不转视”的事物,本身就值得被精准描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