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ěr mù hóu shé
成语解释:喉舌:代言人。比喻作为搜集、了解情况和宣传政策的工具
成语出处:田流《我上的第一堂党的新闻课》:“报纸是党的耳目喉舌,是党联系广大人民群众的纽带。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作宾语、定语;多用于比喻句
繁体字形:耳目喉舌
英文翻译:Otolaryngology
耳:1.耳朵:耳聋眼花。耳闻目睹。2.形状像耳朵的东西:木耳。银耳。3.位置在两旁的:耳房。耳门。4.姓。5.而已;罢了:想当然耳。技止此耳。
目:1.眼睛:有目共睹。历历在目。2.网眼;孔:八十目筛。一方寸的网上,竟有百目之多。3.看:目为奇迹。4.大项中再分的小项:项目。细目。5.生物学中把同一纲的生物按照彼此相似的特征分为若干群,每一群叫一目,如鸟纲分为雁形目、鸡形目、鹤形目等,松柏纲分为银杏目、松柏目等。目以下为科。6.目录:书目。药目。剧目。7.名称:题目。名目。8.下围棋时所围的空白交叉点,一个点为一目:中方棋手仅以一目半之优获胜。9.姓。
喉:介于咽和气管之间的部分,由甲状软骨、环状软骨和会厌软骨等构成。喉是呼吸器官的一部分,喉内有声带,又是发音器官。
舌:1.像舌头的东西:帽舌。火舌。2.铃或铎中的锤。
哎哟,说到“耳目喉舌”这个成语,你别说,听起来像在描述人体器官,但实际是个比喻!说白了,它最早用来形容那些替别人打探消息、传递信息的人或者机构。比如说:“古代驿站就像皇帝的耳目喉舌,八百里加急送情报,那效率搁现在也算5G水平了!”这例子是不是挺接地气?
这时候有人要问了:“这成语现在还用得上吗?”嘿,那可太用得上了!比如现在新闻媒体常被称为“社会的耳目喉舌”,既要帮大家盯紧热点事件(耳目),也得客观传递真相(喉舌)。不过啊,有些自媒体为了流量乱带节奏,那可真是把“喉舌”变成“扩音喇叭”了——你品,你细品。
说到这儿,咱得掰扯个核心问题:耳目喉舌到底是好词还是坏词? 其实啊,这得看用在哪。好比说社区里的热心大妈,主动收集邻居意见反映给物业,这就是妥妥的“民间耳目喉舌”,正能量满满!但要是有人拿这个身份夹带私货,那可就变味了。所以说关键还得看“用的人守不守得住本心”。
你发现没?现在短视频平台上的博主们,某种程度上也成了粉丝的耳目喉舌。前几天看到个旅游博主,把深山老林里的非遗手艺拍得活灵活现,这不就是帮传统文化当“传声筒”嘛!不过依我看啊,现在人人都能当自媒体,这个成语的内涵可比古代丰富多了——既要当眼睛耳朵去发现,又要当嘴巴去表达,还得防着手滑转发假消息。
最后唠点实在的,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,咱们每个人多少都扮演着耳目喉舌的角色。转发朋友圈前多想想“这事儿保真吗”,看到热点别急着站队,这不就是新时代给老成语加的新注解嘛!说到底啊,信息这东西就像接力棒,传对了造福社会,传歪了可要闹笑话的。咱们一起努力,让耳目喉舌真正服务于真实和善意吧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