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áo yá jǐ kǒu
成语解释:聱牙:不顺口。形容文词艰涩,拗口难读
成语出处:《明史 文苑传三 李攀龙》:“所拟乐府,或更古数字为己作,文则聱牙戟口,读者至不能终篇。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联合式;作谓语、定语;含贬义
繁体字形:聱牙戟口
英文翻译:Awkward mouth
聱:见〖佶屈聱牙〗。
牙:1.人和高等动物咬切、咀嚼食物的器官,由坚固的骨组织和釉质构成。人的牙按部位和形状的不同,分为切牙、尖牙、前磨牙、磨牙。通称牙齿,也叫齿。2.特指象牙:牙筷。牙章。牙雕。3.形状像牙齿的东西:牙子。4.姓。5.牙子2:牙行。
戟:1.古代兵器,在长柄的一端装有青铜或铁制成的枪尖,旁边附有月牙形锋刃。2.刺激
口:1.嘴。2.出入通过的地方:门口。海口。3.特指港口。也特指长城的关口:转口。出口转内销。口外。古北口。4.行业;系统;专业方向:对口支援。文教口。专业不对口。5.容器与外面相通的部位:碗口儿。瓶子口儿。6.指人口:户口。拖家带口。7.指口味:口重。8.破裂的地方:裂口。疮口。9.刀剑等的锋刃:刀卷口了。10.骡、马、驴等的年龄(因可以由牙齿的状况判断):这匹马六岁口。11.量词。用于人,也用于某些家畜或器物:三口人。一口猪。两口缸。
哎呀,说起“聱牙戟口”这成语,你懂的,字面意思就是文字拗口、读着费劲。举个栗子:有人写论文时堆砌专业术语,结果连同行看了都挠头:“这文章读起来真是聱牙戟口,没点耐心真啃不动!”你看,这就是典型的为了显摆学问反而丢了表达的流畅性。
那问题来了:为啥有些文字会让人感觉“聱牙戟口”呢?说白了就是作者光顾着炫技,忘了沟通的本质。比如某些翻译作品硬搬外语语法,搞得中文句子像被擀面杖压过一样别扭:“他,那个戴帽子的男人,在昨日黄昏时刻,向着东方方向缓慢移动”——这翻译腔是不是听着就想翻白眼?
不过话又说回来,“聱牙戟口”也不全是坏事。有些古文就得保留原汁原味才够味儿,比如《尚书》里的“克明俊德,以亲九族”,虽然初看有点费解,但细品反而能感受到汉语的韵律美。这里头的分寸感啊,就跟煮饭的火候似的,过了就焦,不够就夹生。
个人觉得啊,现在人写东西越来越讲究“说人话”了。你看网络热梗“栓Q”“绝绝子”,虽然被吐槽没文化,但胜在直接有画面感。反观某些故作高深的文章,明明三句话能说清的事儿,非要绕十八个弯,这不叫高级,这叫给读者添堵嘛!
最后唠叨一句:文字就像牛仔裤,合身最重要。甭管你是写情书还是做报告,先把话说利索了再考虑文采。毕竟,没人愿意穿着镶钻的牛仔裤去爬山——既硌得慌,又容易摔跟头,你说是不是这个理儿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