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áo yá jié qū
成语解释:聱牙:不顺口;诘曲:曲折。指文章读起来不顺口
成语出处:清 郑相如《汉林四传 开明君传》:“有荐伏生工《尚书》,上诏中大夫晁错至其家,从七岁好口授书文,聱牙诘曲。”
是否常用:
成语词性:联合式;作定语;含贬义
繁体字形:聱牙詰麯
英文翻译:Awkward
聱:见〖佶屈聱牙〗。
牙:1.人和高等动物咬切、咀嚼食物的器官,由坚固的骨组织和釉质构成。人的牙按部位和形状的不同,分为切牙、尖牙、前磨牙、磨牙。通称牙齿,也叫齿。2.特指象牙:牙筷。牙章。牙雕。3.形状像牙齿的东西:牙子。4.姓。5.牙子2:牙行。
诘:[jié]诘问:盘诘。反诘。诘责。[jí][诘屈聱牙](jíqūáoyá)同“佶屈聱牙”。
曲:[qǔ]1.一种韵文形式,出现于南宋和金代,盛行于元代,是受民间歌曲的影响而形成的,句法较词更为灵活,多用口语,用韵也更接近口语。一支曲可以单唱,几支曲可以合成一套,也可以用几套曲子写成戏曲。2.(曲儿)歌曲:曲调。戏曲。小曲儿。高歌一曲。3.歌谱:《义勇军进行曲》是聂耳作的曲。[qū]1.弯曲(跟“直”相对):曲线。曲尺。弯腰曲背。山回水曲。曲径通幽。2.使弯曲:曲肱而枕(肱:胳膊)。曲突徙薪。3.弯曲的地方:河曲。4.不公正;无理:是非曲直。5.姓。6.用曲霉和它的培养基(多为麦子、麸皮、大豆的混合物)制成的块状物,用来酿酒或制酱。
哎哟喂,这"聱牙诘曲"四个字看着就让人舌头打结!先别急着翻字典,咱们来拆开瞅瞅——"聱牙"是说像牙齿咬合不齐,"诘曲"就是弯弯绕绕的意思。合起来可不就是形容那些读起来硌牙又绕脑子的文字嘛!
举个栗子,你见过那种学术论文吧?就像我上周在知网刷到的那篇《论后现代主义视阈下解构主义符号学的本体论重构》,好家伙,光标题就让我原地蒙圈三分钟!这可不就是"聱牙诘曲"的活教材?作者要是能把"怎么看待符号学理论变化"说成人话该多好!
不过话说回来,这种表达真的一无是处吗?咱们反过来想想,要是法律条文写得像大白话,那官司还不得打成菜市场吵架?去年帮我表弟看租房合同,里头那句"因不可抗力致使合同目的无法实现的,守约方有权行使法定解除权",虽然有点绕,但每个字都经得起推敲啊。
依我看呐,文字就像炒菜的火候。日常唠嗑要是放学术论文的辣椒,听着都呛人;正经文书要是加网络流行语的味精,又显得不伦不类。关键得看场合,就像不能穿着睡衣去开会,也不能穿着西装下厨房,你说是这个理儿不?
对了,你们有没有发现?现在连手机APP的用户协议都开始说人话了!前阵子更新微信那会儿,居然看到"我们不会把你的聊天记录当广告素材"这种大白话条款。要我说这就是时代的进步,证明再复杂的条文也能化繁为简,关键看有没有为用户着想的诚意。
说到底,文字是沟通的桥梁,不是显摆学问的梯子。下次遇到"聱牙诘曲"的文章,咱不妨学学张无忌的乾坤大挪移——看不懂就换个角度想:作者是不是在专业领域不得不这么写?要是能翻译成人话会不会更有价值?这么一想,连读《时间简史》都变得有趣起来了呢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