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liáng yǒu bù fēn
成语解释:莠:狗尾草,比喻坏人。指好人坏人混在一起,难以区分
成语出处:《清史稿 吴杰传》:“未剿遽抚,良莠不分。兵至,相率归诚;兵退,复出焚掠。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;指好坏不分
繁体字形:良莠不分
英文翻译:throw out the baby with the bath water
良:1.好:优良。良好。善良。良药。消化不良。2.善良的人:除暴安良。3.很:良久。用心良苦。获益良多。4.姓。
莠:1.狗尾草。2.比喻品质坏的(人):良莠不齐。
不:[bù]1.用在动词、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:不去。不能。不多。不经济。不一定。不很好。2.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,构成形容词:不法。不规则。3.单用,做否定性的回答(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):他知道吗?——不,他不知道。4.用在句末表示疑问,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:他现在身体好不?5.用在动补结构中间,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:拿不动。做不好。装不下。看不出。6.“不”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,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(常在前边加“什么”):什么累不累的,有工作就得做。什么钱不钱的,你喜欢就拿去。7.跟“就”搭用,表示选择:晚上他不是看书,就是写文章。8.a)在去声字前面,“不”字读阳平声,如“不会”、“不是”。b)动词“有”的否定式是“没有”,不是“不有”。[fǒu]相当于“否”
分:[fēn]1.区划开:分开。划分。分野(划分的范围)。分界。分明。条分缕析。分解。2.由整体中取出或产生出一部分:分发。分忧。分心劳神。3.由机构内独立出的部分:分会。分行(háng)。4.散,离:分裂。分离。分别。分崩离析。分门别类。5.辨别:区分。分析。6.区划而成的部分:二分之一。7.一半:人生百年,昼夜各分。春分。秋分。[fèn]1.名位、职责、权利的限度:分所当然。身分。分内。恰如其分。安分守己。2.构成事物的不同的物质或因素:成分。天分(天资)。情分(情谊)。3.料想:“自分已死久矣”。4.同“份”,属于一定的阶层、集团或具有某种特征的人:知识分子。
你是否遇到过这样的情况:朋友兴奋地推荐某部电影,结果你看了半小时就昏昏欲睡?这种"说好却不好"的体验,正对应着成语"良莠不分"的精髓。这个出自《诗经》的成语,原意是指分不清好苗和杂草,现在常用来形容缺乏判断力的状态。
为什么人们会"良莠不分"呢? 举个现实案例:直播间里,主播声嘶力竭地喊着"全网最低价",评论区满屏的"已买三套"弹幕。不少观众在这种氛围中就会冲动下单,事后却发现商品质量与宣传严重不符。这种群体性的判断失灵,往往源于信息过载时的认知捷径——我们更倾向于相信多数人的选择。
在职场中,这个现象同样存在。某创业公司曾同时收到两份商业计划书:甲方案数据详实但表述平淡,乙方案充满激情却逻辑漏洞百出。结果决策层全票通过乙方案,半年后项目惨败。这个教训说明,当情绪渲染盖过理性分析时,再聪明的人也容易看走眼。
如何培养辨别的慧眼? 我的个人经验是建立"双轨验证机制"。去年选购空气净化器时,我既参考了电商平台的销量排行,又查阅了第三方检测机构的实验报告。发现某款网红产品虽然月销过万,但实际净化效率仅达到标称值的60%。这种交叉验证的方法,能有效避免被表面数据迷惑。
教育领域也在尝试破解这个难题。深圳某中学开设的"信息甄别课"颇有意思:老师会故意在课件里混入虚假数据,让学生们通过小组讨论来"揪错"。这种刻意练习,就像给大脑安装杀毒软件,逐渐培养出对信息的敏锐嗅觉。
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,"良莠不分"或许是人类不得不面对的生存课题。但值得欣慰的是,随着认知工具的进步和思维训练的普及,我们正在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筛选。就像老农辨识庄稼需要经历春播秋收,现代人培养判断力,也需要在真实场景中反复磨砺。当更多人学会按下"暂停键"进行冷静思考,优质内容的生命力自然会穿透迷雾显现出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