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fù gù bù quān
成语解释:负固:依仗地势险固;悛:改悔。倚恃险阻而不臣服
成语出处:《全相秦并六国平话》下卷:“若负固不悛,执迷不返,则命将遣师剿平诸国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;用于书面语
繁体字形:负固不悛
英文翻译:Negative fixation
负:1.背(bēi):负荆。负重。2.担负:负责任。身负重任。3.依仗;倚靠:负隅。负险固守。4.遭受:负伤。负屈。5.享有:久负盛名。6.亏欠;拖欠:负债。7.背弃;辜负:负约。忘恩负义。有负重托。8.失败(跟“胜”相对):胜负。负于客队。9.属性词。小于零的(跟“正”相对):负数。负号。10.姓。
固:1.结实;牢固:稳固。加固。本固枝荣。2.坚硬:固体。凝固。3.坚决地;坚定地:固辞。固请。固守阵地。4.使坚固:固本。固防。5.鄙陋:固陋。6.同“痼”:固疾。固习。7.姓。8.本来;原来:固有。固当如此。固所愿也。9.固然:坐车固可,坐船亦无不可。
不:[bù]1.用在动词、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:不去。不能。不多。不经济。不一定。不很好。2.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,构成形容词:不法。不规则。3.单用,做否定性的回答(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):他知道吗?——不,他不知道。4.用在句末表示疑问,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:他现在身体好不?5.用在动补结构中间,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:拿不动。做不好。装不下。看不出。6.“不”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,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(常在前边加“什么”):什么累不累的,有工作就得做。什么钱不钱的,你喜欢就拿去。7.跟“就”搭用,表示选择:晚上他不是看书,就是写文章。8.a)在去声字前面,“不”字读阳平声,如“不会”、“不是”。b)动词“有”的否定式是“没有”,不是“不有”。[fǒu]相当于“否”
悛:悔改:怙恶不悛(坚持作恶,不肯悔改)。
“负固不悛”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文绉绉的,但它的意思其实很直白——就是形容一个人顽固地坚持错误,死不悔改。比如《左传》里记载过一个小故事:某诸侯国仗着自己地势险要,拒绝听从周天子的命令,结果被大军讨伐,最终国破家亡。这就是典型的“负固不悛”。
那么问题来了:为什么有些人明明知道自己的做法有问题,却还是不愿意改变呢?其实啊,这可能和人的心理惯性有关。就像有人习惯熬夜打游戏,哪怕第二天头昏脑涨,也会安慰自己“再玩一局没关系”。这种“自我合理化”的思维,让错误的行为像滚雪球一样越积越大。
举个现代职场的例子:有个创业团队坚持用十年前的管理模式,员工提了无数次改进建议,老板却总是摆手说“以前这样能成功,现在也没问题”。结果公司效率越来越低,最终被竞争对手甩开。这时候大家才明白,所谓的“经验”如果变成固执,反而会成为绊脚石。
不过换个角度看,“坚持”本身未必是坏事。比如科学家反复实验攻克技术难关,运动员带伤训练追求突破——但这里的关键区别在于,他们会在过程中不断验证方向、调整方法。而“负固不悛”的症结,恰恰在于缺乏这种自我修正的能力。
我最近观察到个有趣的现象:很多长辈刚开始用智能手机时,总抱怨“按键手机多方便”,可学会视频通话后,反而成了家族群里最活跃的表情包达人。这说明啊,人并非天生顽固,只是需要时间去适应变化。所以遇到“负固不悛”的情况时,或许可以多点耐心,用实际结果引导对方转变观念。
最后想说的是,现代社会变化越来越快,死守旧模式的风险其实比尝试新事物更大。就像开车时紧盯着后视镜,迟早会撞上前方的障碍物。与其纠结“过去怎么做的”,不如把注意力放在“现在需要什么”——这种思维转换,或许就是破解“负固不悛”困局的关键钥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