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guàn yú zhī cì
成语解释:宫中的女官依次受到宠爱。
成语出处:《后汉书·杨赐传》:“慎贯鱼之次,无令丑女有四殆之叹,遐迩有愤怨之声。”
是否常用:
成语词性:作宾语;指宫中的女官依次受到宠爱
繁体字形:貫魚之次
英文翻译:Once in a while
贯:1.穿;贯通:如雷贯耳。学贯古今。2.连贯:鱼贯而入。累累如贯珠。3.旧时的制钱,用绳子穿上,每一千个叫一贯:万贯家私。4.世代居住的地方:籍贯。乡贯。5.事例;成例:一仍旧贯。6.姓。
鱼:1.脊椎动物的一大类,生活在水中,体温随外界温度而变化,一般身体侧扁,有鳞和鳍,用鳃呼吸。种类极多,包括软骨鱼和硬骨鱼两类。大部分可供食用。2.(Yú)姓。
之:1.往:由京之沪。君将何之?2.人称代词。代替人或事物(限于做宾语):求之不得。取之不尽。操之过急。言之成理。取而代之。有过之无不及。反其道而行之。3.人称代词。虚用,无所指:久而久之。不觉手之舞之,足之蹈之。4.指示代词。这;那:之二虫。之子于钓。5.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,组成偏正词组。a)表示领属关系:赤子之心。钟鼓之声。以子之矛,攻子之盾。b)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:光荣之家。无价之宝。缓兵之计。千里之外。意料之中。十分之九。6.用在主谓结构之间,取消它的独立性,使变成偏正结构:中国之大。战斗之激烈。大道之行也,天下为公。如因势利导,则如水之就下,极为自然。
次:1.次序;等第:名次。座次。车次。依次前进。2.次序在第二的;副的:次子。次日。3.质量差;品质差:次品。这个人太次,一点也不讲究社会公德。4.酸根或化合物中少含两个氧原子或氢原子的:次氯酸。5.用于反复出现或可能反复出现的事情: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。我是初次来北京。试验了十八次才成功。6.出外远行时停留的处所:途次。旅次。舟次。7.中间:胸次。言次。8.姓。
“贯鱼之次”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抽象,但它其实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。比如在超市排队结账时,大家按顺序排成一列,没人插队,这就是“贯鱼之次”的体现——像鱼群一样整齐有序地排列。
问题:为什么古人会用“鱼群”来比喻秩序?答案可能与鱼的游动方式有关。鱼群在水中移动时,既保持队形又互不碰撞,这种自然的协调性被用来形容人类社会中井然有序的状态。
另一个例子是整理书架。假设你把书籍按照高矮、颜色或类别排列,原本杂乱的书架瞬间变得清晰,找书效率也提高了。这种从混乱到有序的过程,恰恰呼应了“贯鱼之次”的内涵。
问题:现代人还需要这种“刻板”的秩序吗?表面看,秩序似乎限制了自由,但仔细观察会发现:地铁先下后上的规则、红绿灯交替闪烁的节奏,都在用“贯鱼之次”的逻辑保障整体效率。就像交响乐团里每个乐手按乐谱演奏,最终才能演绎出和谐的乐章。
个人认为,这个成语的智慧在于平衡了个体与集体的关系。比如团队协作时,有人擅长策划,有人擅长执行,大家各司其职但不各自为政,这样的组合往往能产生“1+1>2”的效果。这种分工不是机械的排序,而是动态的默契配合。
生活中偶尔打破常规固然有趣,但大部分时候,“贯鱼之次”式的秩序能帮我们减少内耗。下次看到蚂蚁列队搬运食物,或许会多一份理解——看似简单的排列背后,藏着群体生存的重要智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