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bào yú zhī cì
成语解释:卖咸鱼的店铺。鱼常腐臭,因以喻恶人之所或小人聚集之地。亦作“鲍鱼
成语出处:《大戴礼记 曾子疾病》:“与君子游,苾乎如入兰芷之室,久而不闻,则与之化矣;与小人游,贷乎如入鲍鱼之次,久而不闻,则与之化矣。”王聘珍解诂:“次,若今市亭然。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作宾语;指坏人聚积的地方
繁体字形:鮑魚之次
英文翻译:objectionable environment
鲍:1.软体动物,贝壳椭圆形,生活在海中。肉可以吃。贝壳可入药,称石决明。也叫鳆,俗称鲍鱼、鳆鱼。2.(Bào)姓。
鱼:1.脊椎动物的一大类,生活在水中,体温随外界温度而变化,一般身体侧扁,有鳞和鳍,用鳃呼吸。种类极多,包括软骨鱼和硬骨鱼两类。大部分可供食用。2.(Yú)姓。
之:1.往:由京之沪。君将何之?2.人称代词。代替人或事物(限于做宾语):求之不得。取之不尽。操之过急。言之成理。取而代之。有过之无不及。反其道而行之。3.人称代词。虚用,无所指:久而久之。不觉手之舞之,足之蹈之。4.指示代词。这;那:之二虫。之子于钓。5.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,组成偏正词组。a)表示领属关系:赤子之心。钟鼓之声。以子之矛,攻子之盾。b)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:光荣之家。无价之宝。缓兵之计。千里之外。意料之中。十分之九。6.用在主谓结构之间,取消它的独立性,使变成偏正结构:中国之大。战斗之激烈。大道之行也,天下为公。如因势利导,则如水之就下,极为自然。
次:1.次序;等第:名次。座次。车次。依次前进。2.次序在第二的;副的:次子。次日。3.质量差;品质差:次品。这个人太次,一点也不讲究社会公德。4.酸根或化合物中少含两个氧原子或氢原子的:次氯酸。5.用于反复出现或可能反复出现的事情: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。我是初次来北京。试验了十八次才成功。6.出外远行时停留的处所:途次。旅次。舟次。7.中间:胸次。言次。8.姓。
哎呦,你听说过“鲍鱼之次”这个成语吗?说白了,它讲的是环境对人的影响有多大。比如咱们常说“近朱者赤,近墨者黑”,但“鲍鱼之次”更狠——它直接拿臭烘烘的鲍鱼仓库打比方,说待久了连自己都闻不到臭味了。这成语背后到底想表达啥?核心问题其实就一句:环境能潜移默化改变人,而且改变到连自己都意识不到的程度。
举个接地气的例子哈。张三本来是个挺爱干净的小伙儿,结果跑去垃圾处理站上班,头两天被熏得直犯恶心。可过半年再问他啥感觉?他准会挠挠头说:“啊?没啥味儿啊!”您瞅瞅,这不就是典型的“鲍鱼之次”吗?环境把人的感知都给整麻木了。
不过话说回来,这成语只能说明问题,解决之道在哪儿呢?依我看呐,关键得学会定期“跳出来看自己”。就像手机用久了得重启,人也要时不时换个环境清醒清醒。我有个朋友每周必去图书馆待半天,说是要“对冲”办公室里的浮躁气息——这招还真挺管用!
再往深了想,“鲍鱼之次”其实藏着个悖论:既然身处其中的人察觉不到,那要怎么打破这个循环?这时候外界的提醒就特别重要。就像咱妈总唠叨“少玩手机”,虽然听着烦,但没这些声音,搞不好咱们早就成“低头族晚期”了。所以说啊,身边能直言不讳的朋友,那都是贵人!
最后扯句题外话,这成语让我想起现代人常说的“信息茧房”。你看,古人用鲍鱼仓库作比喻,咱们用算法推荐打比方,本质上都在说同一个道理——环境塑造认知的威力,真是古今通用。下次刷短视频停不下来的时候,不妨想想这个两千年前的成语,说不定能多几分清醒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