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tiě àn rú shān
成语解释:指罪证确凿;定的案像山那样不能推翻。案:犯罪的纪录或结论。
成语出处:明 孟称舜《郑节度残唐再创》第一折:“辘辘的似风车样转,道不的铁案如山。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主谓式;作谓语、宾语;含褒义
繁体字形:鐵案如山
英文翻译:borne out by ironclad evidence
铁:1.金属元素,符号Fe(ferrum)。银白色,质硬,延展性强,纯铁磁化和去磁都很快,含杂质的铁在湿空气中容易生锈。是炼钢的主要原料,用途很广。2.指刀枪等:手无寸铁。动铁为凶。3.形容坚硬;坚强;牢固:铁拳。铁汉子。铁饭碗。他俩关系很铁。4.形容强暴或精锐:铁蹄。铁骑。5.形容确定不移:铁定。铁的事实。铁案。6.形容表情严肃:他铁着个脸,没有一丝笑容。7.姓。
案:1.古代端食物用的木托盘:举案齐眉。2.长条的桌子:书案。3.架起来用作台面的长木板:案板。4.事件。特指涉及法律的事件:惨案。破案。5.公务中的书面材料:有案可查。6.书面的计划、建议或决定:草案。决议案。7.同“按”。
如:1.适合;依照:如意。如愿。如期。如数。2.如同:爱厂如家。十年如一日。如临大敌。3.及;比得上(只用于否定式,比较得失或高下):我不如他。百闻不如一见。与其那样,不如这样。4.用于比较,表示超过:光景一年强如一年。5.表示举例:唐朝有很多大诗人,如李白、杜甫、白居易等。6.到;往:如厕。7.姓。8.如果:如不及早准备,恐临时措手不及。9.古汉语形容词后缀,表示状态:空空如也。侃侃如也。
山:1.地面上由土石构成的高耸的部分:高山。山顶。2.像山的东西:冰山。3.蚕蔟:蚕上山了。4.山墙:房山。
“铁案如山”这个成语到底是什么意思?举个生活中的例子:假设有人考试作弊被教室监控拍得一清二楚,老师和同学都看到了全过程,这时候就能说“证据确凿,铁案如山”。它形容的是事实像山一样不可动摇,任何反驳都显得苍白无力。
有人可能会问:“为什么非要用‘山’来比喻?”其实这个意象特别巧妙——想象一下,如果有人指着珠穆朗玛峰说“这座山不存在”,大家只会觉得他在说胡话。同样,当所有证据链完整闭合时,再高明的辩解也会像试图推倒大山一样徒劳。
历史上有不少铁案如山的真实案例。比如宋朝的“乌台诗案”,苏轼被人从诗词中逐句挑出“反朝廷证据”,尽管存在政治斗争成分,但文字本身确实成了难以推翻的实证。不过换个角度看,这也提醒我们:证据的收集和解读需要客观中立,否则再坚固的“山”也可能建立在偏见之上。
现代法治社会里,这个成语被赋予了新内涵。去年某地破获的电信诈骗案中,警方通过资金流水、聊天记录、IP地址形成完整证据链,主犯当庭认罪。这种“铁案”的构建过程,恰恰体现了技术进步对司法公正的支撑。但在我看来,证据确凿固然重要,司法过程中的人性温度同样不可或缺——就像钢筋水泥的大厦需要绿植点缀才更宜居。
或许有人困惑:“铁案如山会不会导致冤假错案?”这其实是个认知误区。真正符合“铁案”标准的案件,必须经过多方验证和质证程序。比如最近热议的某民事纠纷案,原告虽然手握合同文本,但法官仍要求提供履约过程的具体物证,最终因证据单薄而驳回起诉。这说明,“如山”的不仅是证据数量,更是证据质量的层层累积。
在信息爆炸的时代,“铁案如山”的现象其实无处不在。社交媒体上某个明星塌房事件,当聊天记录、照片、视频等“实锤”接连曝光,舆论场就会迅速形成共识。不过值得警惕的是,碎片化信息拼凑的“铁案”可能暗藏陷阱——就像用乐高积木搭山,看似稳固实则容易崩塌。
观察身边小事也能理解这个成语。邻居家孩子打碎玻璃拒不承认,直到物业调出监控录像才低头认错。这个过程中,录像资料就是最硬的“山石”,而孩子最后的诚实反而让事情有了积极转折。可见“铁案”的存在不是为了压制,而是为真相提供不可篡改的坐标系。
当我们在工作中处理客户投诉时,完善的沟通记录和流程文件就是我们的“铁证”。上周处理过的一个案例,客户坚称没有收到产品说明书,但当物流签收单、系统推送记录、阅读回执接连摆在面前时,争议自然消解。这种用事实说话的解决方式,往往比情绪化争论更高效体面。
科技发展正在重塑“铁案”的形态。区块链存证、生物识别技术等新手段,让证据固化过程变得像山体形成般自然可靠。但永远要记得,技术只是工具,如何使用这些“山石”构建公平正义的大厦,才是人类永恒的课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