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gé shì zhī gǎn
成语解释:世:古指30年为一世;世指一个时代。指因人事或景物变化大而引起的、像隔了一个时代似的感觉。
成语出处:宋 范成大《吴船录下》:“发常州,平江亲戚故旧来相迓者,陆续于道,恍然如隔世焉。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偏正式;作定语;指象隔了一个时代似的感觉
繁体字形:隔丗之感
英文翻译:it seem as if a whole generation had passed
隔:1.遮断;隔开:隔成两间房。两村中间隔着一条河。2.间隔;距离:隔两周再去。相隔不远。
世:1.时代:近世。当世。2.人的一生:一生一世。3.一代传一代的:世医。世交。4.指有世交关系的:世叔。5.一代一代父子相承而形成的辈分:第十五世孙。6.世界;社会:举世无双。公之于世。7.地质年代分期的第四级。如新生代第四纪分成更新世和全新世。
之:1.往:由京之沪。君将何之?2.人称代词。代替人或事物(限于做宾语):求之不得。取之不尽。操之过急。言之成理。取而代之。有过之无不及。反其道而行之。3.人称代词。虚用,无所指:久而久之。不觉手之舞之,足之蹈之。4.指示代词。这;那:之二虫。之子于钓。5.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,组成偏正词组。a)表示领属关系:赤子之心。钟鼓之声。以子之矛,攻子之盾。b)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:光荣之家。无价之宝。缓兵之计。千里之外。意料之中。十分之九。6.用在主谓结构之间,取消它的独立性,使变成偏正结构:中国之大。战斗之激烈。大道之行也,天下为公。如因势利导,则如水之就下,极为自然。
感:1.感动:感人肺腑。深有所感。2.对别人的好意怀着谢意:感谢。感恩。感激。3.中医指感受风寒:外感内伤。4.感觉5.;情感;感想:美感。好感。自豪感。亲切之感。观感。百感交集。6.(摄影胶片、晒图纸等)接触光线而发生变化:感光。
“隔世之感”这个词,常用来形容时间或环境差异太大,仿佛跨越了另一个世界。比如有人第一次戴上VR眼镜,看到虚拟城市里飘浮的汽车和会说话的机器人,摘下设备后盯着自己桌上的保温杯发呆,这种现实与幻境的切换,可不就是“隔世之感”最生动的写照?
有人问:为什么科技发展会让人产生隔世感?其实就像二十年前的人们无法想象刷脸支付一样,当技术迭代速度快过人类认知更新的速度,这种“跟不上趟”的恍惚感便油然而生。去年我在科技馆看到小学生用全息投影学恐龙知识,突然想起自己小时候翻破的纸质百科书——两代人获取知识的方式,早已不在同一个维度。
城市改造也是个典型场景。北京胡同里的老人坐在新开的咖啡馆门口晒太阳,玻璃幕墙倒映着晾衣绳上的碎花床单,这种新与旧的碰撞常让我驻足。有次遇见游客问路,他举着手机导航却找不到地图上的老字号包子铺,原来店铺原址已变成共享办公空间。这种空间记忆的断裂,比时间流逝更能触发隔世之感。
可能有人疑惑:隔世感只能来自物质变化吗?去年参加同学会时发现,当年最爱逃课的男生成了国学讲师,而学霸班长辞职开了冲浪俱乐部。当记忆中的形象与眼前真人产生戏剧性偏差,那种“熟悉的陌生人”效应,何尝不是人际关系中的隔世体验?这让我意识到,人的成长轨迹远比城市天际线更难以预测。
在江南古镇见到穿汉服直播的姑娘时,突然想通一件事:隔世感未必代表割裂,也可以是时空的温柔重叠。就像她们手机支架旁的老石桥,既承载着直播间的打赏动画,也倒映着六百年前的月光。这种古今并存的奇妙和谐,或许正是我们面对时代浪潮时,最诗意的适应方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