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fāng wài zhī shì
成语解释:方外:世外。指言行超脱于世俗礼教之外的人。后指僧道等出家人
成语出处:《晋书·阮籍传》:“阮籍既方外之士,故不崇礼典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宾语;指僧道
繁体字形:方外之士
英文翻译:An outsider
方:1.正四边形或六个面都是正四边形的六面体。2.正直:品行方正。3.方向;方面:东方。双方。4.办法:千方百计。领导有方。5.地点;地区:前方。方言。6.治病的药单:药方。处方。7.工程上指土、石等堆积一立方米:土方。8.数学上指自乘的积:乘方。9.副词。正在;方才:方兴未艾。如梦方醒。年方十六。10.表示响度级的单位。将声音与一个1,000赫的纯音试听比较,当两者响度被判断为相同时,后者声压级的分贝数即被定为这个声音响度级的方数。旧写作㕫。11.⑪量词。用于方形的东西:一方砚台。两方图章。
外:1.外边;外边的。与“内”“里”相对:门外。外表。2.关系疏远的;不是自己这方面的:外人。外乡。3.指外国:对外贸易。外侨。4.非原有的;非正式的:外加。外号。5.称母亲、姐妹、女儿的亲属:外祖母。外甥。外孙。
之:1.往:由京之沪。君将何之?2.人称代词。代替人或事物(限于做宾语):求之不得。取之不尽。操之过急。言之成理。取而代之。有过之无不及。反其道而行之。3.人称代词。虚用,无所指:久而久之。不觉手之舞之,足之蹈之。4.指示代词。这;那:之二虫。之子于钓。5.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,组成偏正词组。a)表示领属关系:赤子之心。钟鼓之声。以子之矛,攻子之盾。b)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:光荣之家。无价之宝。缓兵之计。千里之外。意料之中。十分之九。6.用在主谓结构之间,取消它的独立性,使变成偏正结构:中国之大。战斗之激烈。大道之行也,天下为公。如因势利导,则如水之就下,极为自然。
士:1.古代指未婚的男子。2.古代介于大夫和庶民之间的阶层。3.士人:士农工商。4.军人:士兵。士气。5.某些国家军人的一级,在尉以下:上士。中士。下士。6.指某些技术人员:医士。护士。技士。助产士。7.对人的美称:烈士。勇士。女士。8.姓。
“方外之士”这个词听起来有点神秘,它到底指什么样的人呢?简单来说,就是那些超脱世俗、不按常规生活的人。比如古代隐士住在深山老林里,既不追求功名,也不参与市井纷争,就像陶渊明笔下“采菊东篱下,悠然见南山”的状态。他们像活在一个与世隔绝的“平行世界”里,这就是典型的“方外之士”。
有人可能会问:现代社会还有这样的人吗?其实换个角度看,那些主动选择极简生活、远离社交媒体的年轻人,某种程度上也算“现代版方外之士”。比如有人辞去高薪工作去乡下种地,或是常年背包旅行只靠接零活维生。他们不追求主流价值观里的“成功”,反而更重视内心的自由感。
这个成语在文学作品里怎么用?假设要描写一个道士角色,可以说:“老道一袭青衫飘然而去,颇有方外之士的洒脱,仿佛红尘俗事从未沾染他的衣角。” 这样的描述既点明人物超然物外的特质,又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。
有趣的是,“方外之士”未必都住在深山。我认识一位程序员朋友,他每天只工作四小时,其余时间都在研究哲学和养兰花。用他的话说:“代码是我的禅,屏幕外的世界才是真正的方外。” 这种将精神世界与现实生活巧妙区隔的方式,或许正是当代人践行“方外”智慧的新路径。
最后要提醒的是,“方外”不等于逃避。就像庄子说的“大隐隐于市”,真正的超脱未必需要物理隔离。能在喧嚣中保持内心澄明,或许才是现代人更需要修炼的境界。下次遇到特立独行却活得自在的人,不妨观察他们是否藏着几分“方外之士”的智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