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jià jiān jiē wǔ
成语解释:肩挨肩,脚碰脚。形容人多。
成语出处:《旧唐书·尹思贞李杰等传论》:“有唐之兴,绵历年所,骨鲠清廉之士,怀忠抱义之臣,台省之间,驾肩接武。”
是否常用: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;形容人多
繁体字形:駕肩接武
英文翻译:Shoulder to shoulder
驾:1.使牲口拉(车或农具):两匹马驾着车。驾着牲口耕地。2.驾驶:驾车。驾飞机。腾云驾雾。3.指车辆,借用为敬辞,称对方:车驾。大驾。劳驾。挡驾。4.特指帝王的车,借指帝王:晏驾。驾崩(帝王死去)。5.姓。
肩:1.肩膀:并肩前进。2.担负;担任:身肩重任。
接:1.靠近;接触:邻接。接近。交头接耳。2.连接;使连接:接电线。接纱头。这一句跟上一句接不上。3.托住;承受:接球。书掉下来了,赶快用手接住。4.接受:接见。接待。接电话。接到来信。5.迎接:到车站接人。6.接替:接任。谁接你的班?7.姓。
武:1.关于军事的(跟“文”相对):武器。武装。武力。2.关于技击的:武术。武艺。3.勇猛;猛烈:英武。威武。武火。4.姓。5.半步,泛指脚步:继武。踵武。见〖步武〗。
提到“驾肩接武”这个成语,许多人可能会觉得陌生,但它背后其实描绘了一个生动的场景。比如节假日的外滩,人群摩肩接踵,游客们的肩膀几乎要碰到一起,脚步紧跟着前面的人,生怕被挤散——这就是典型的“驾肩接武”画面。这种场景既让人感受到热闹,也提醒我们要注意安全。
这个成语到底在什么情况下用? 其实它专门用来形容人群极度拥挤的状态。比如春节期间的高铁站,返乡旅客提着大包小包,过道里人群挪动的速度像蜗牛爬行,这时候就可以说:“车站里早已驾肩接武,广播不断提醒旅客看管好随身物品。”这种用法既准确又带有画面感。
和“人山人海”有什么区别? 前者更强调物理空间的局促感,后者侧重数量庞大。举个演唱会的例子:当偶像登台时,内场观众突然全部涌向舞台,保安不得不手拉手组成人墙,这时候用“驾肩接武”就比“人山人海”更能体现现场那种快要失控的拥挤状态。
个人认为,这个成语在当代社会尤其值得关注。如今城市人口密度越来越大,早晚高峰的地铁换乘通道、网红奶茶店开业现场、热门景区观景台……这些现代生活场景都在不断复刻着“驾肩接武”的原始意象。有趣的是,这种拥挤有时反而成为某种集体记忆的载体,就像老上海人说起当年排队买光明冰砖的经历,语气里总带着怀念。
如何避免用错这个成语? 关键要抓住“拥挤导致肢体接触”的核心特征。比如描写早市买菜的场景:“菜摊前主妇们驾肩接武,新鲜的青菜转眼就被抢光”——这里的肢体接触暗示着竞争感,比单纯说“人多”更有张力。但若是描述广场上散步的人群,用这个词就显得不太恰当了。
最后想说的是,虽然数字时代让很多交流转移到了线上,但线下真实的拥挤场景依然有其不可替代的温度。就像上周我去看社区龙舟赛,河道两岸层层叠叠的人群虽然挤得像沙丁鱼罐头,但当鼓声响起时,此起彼伏的欢呼声在紧密的人群中激荡,那种共同参与的热烈感,或许正是“驾肩接武”在现代社会中的新注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