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pián jiān jiē jì
成语解释:同“骈肩累迹”。
成语出处:宋·刘炎《迩言》:“游者骈肩接迹,观者啧啧咏叹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;形容人多拥挤
繁体字形:駢肩接跡
英文翻译:Parallel shoulder to shoulder
骈:1.并列的;对偶的:骈句。骈肩(肩挨着肩,形容人多)。2.姓。
肩:1.肩膀:并肩前进。2.担负;担任:身肩重任。
接:1.靠近;接触:邻接。接近。交头接耳。2.连接;使连接:接电线。接纱头。这一句跟上一句接不上。3.托住;承受:接球。书掉下来了,赶快用手接住。4.接受:接见。接待。接电话。接到来信。5.迎接:到车站接人。6.接替:接任。谁接你的班?7.姓。
迹:1.留下的印子;痕迹:足迹。血迹。笔迹。踪迹。2.前人遗留的事物(主要指建筑或器物):古迹。陈迹。事迹。史迹。3.形迹:迹近违抗(行动近乎违背、抗拒上级指示)。
“骈肩接迹”这个词,乍一听有点陌生,但仔细想想,咱们生活中其实经常遇到类似场景。比如早高峰的地铁站,一群人挤在闸机口刷卡,身子挨着身子,脚尖贴着脚跟——这不就是“骈肩接迹”的生动写照吗?不过问题来了:这个成语到底适合用在什么地方?
举个例子:周末的夜市里,烧烤摊飘着白烟,糖葫芦摊前排着长队,人们骈肩接迹地挪动着,连手机都得举过头顶才能拍到远处的招牌。这时候用这个词,既描绘了人潮涌动的热闹,又带点诙谐的无奈感。需要注意的是,它更多用于中性描述,不像“摩肩接踵”偶尔带点抱怨的味道。
有人可能会问:这和“水泄不通”有什么区别?其实前者更强调人的密集程度,后者侧重空间的完全堵塞。比如春运时的火车站,既可以说“候车厅里骈肩接迹”,也可以说“站前广场被堵得水泄不通”,但两者的画面感其实各有侧重。
个人觉得,这个成语在数字化时代反而有了新意。比如双十一零点抢购时,虽然大家各自在家,但服务器里涌动的数据流,何尝不是另一种“骈肩接迹”?这种古今意趣的碰撞,恰恰说明汉语的生命力。下次写文章描述网红店排队场景时,不妨试试这个成语,既准确又有新鲜感。
有趣的是,这个成语还藏着古人观察生活的智慧。试想没有监控摄像的古代集市,捕快要抓小偷,可不就得靠目击者描述“骈肩接迹中那个穿灰布衫的人”?这种具象化的表达,比单纯说“人多”更能还原现场感。如今我们刷短视频看人山人海的景点时,弹幕里飘过的“这也太挤了”,换成“真乃骈肩接迹之景”是不是更有味道?
最后留个小思考:当VR技术能让千万人同时在虚拟空间聚会,那种数字化的“骈肩接迹”,会不会给这个古老成语注入新的内涵?语言就像流动的河水,总会裹挟着时代的气息向前奔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