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jià jiān jiē zhǒng
成语解释:肩挨肩,脚碰脚。形容人拥挤。
成语出处:宋·无名氏《灯下闹谈·升斗得仙》:“李相公砡镇扬日,夜梦长衢而行,见一金字牌屹于路左,观者架肩接踵而至,遂诣看焉。”
是否常用: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、状语;指人多
繁体字形:架肩接踵
英文翻译:jostle each other
架:1.用做支承的东西:书架。衣架。绞架。2.支承,搀扶:架桥。架不住。架空。3.互相殴打,争吵:打架。劝架。4.量词,多指有支柱或有机械的东西:五架飞机。5.捏造,虚构:架词诬控。6.古同“驾”,凌驾。
肩:1.肩膀:并肩前进。2.担负;担任:身肩重任。
接:1.靠近;接触:邻接。接近。交头接耳。2.连接;使连接:接电线。接纱头。这一句跟上一句接不上。3.托住;承受:接球。书掉下来了,赶快用手接住。4.接受:接见。接待。接电话。接到来信。5.迎接:到车站接人。6.接替:接任。谁接你的班?7.姓。
踵:1.脚后跟:接踵而至。2.在后面跟着;追随:踵其后。3.到:踵门相告。
周末的公园里,架肩接踵的人群让小路变得水泄不通。孩子拽着气球在大人腿间钻来钻去,卖糖葫芦的小贩吆喝声淹没在笑声中。这时候有人问:“这成语到底形容人多到什么程度?”其实它更像一种画面感——人和人之间几乎没有缝隙,像搭起来的架子一样层层叠叠,连移动都困难。
早高峰的地铁站最能体现架肩接踵的威力。有人举着手机刷短视频,背包蹭到旁人肩膀;戴耳机的小伙子在人群夹缝中艰难转身。突然想到:这种场景能用“人山人海”替代吗?仔细琢磨会发现差异——前者强调物理空间的挤压感,后者更侧重数量的庞大。比如春运火车站确实人山人海,但只有挤到挪不动脚时,才算得上架肩接踵。
去年元宵灯会给我留下深刻印象。河岸边看烟火的队伍里,我的运动鞋至少被踩了三次。背后大叔的保温杯磕到我手肘时,突然理解了这个成语的生活智慧:古人用身体部位(肩、踵)作比喻,比单纯说“拥挤”更鲜活。这种表达方式在短视频横行的时代反而显得珍贵,因为它激活了人的空间感知力。
有人担心过度拥挤会影响体验质量,我倒觉得架肩接踵的场景藏着独特生命力。上周参加新书签售会,虽然排队两小时才进场,但前后读者自发聊起共同喜欢的章节,这种意外连接是空旷环境里难以产生的。当然,安全始终是前提——就像再美味的餐厅,如果消防通道被堵死,热闹也会变成隐患。
下次遇到拥挤场合,不妨换个视角观察。超市特价区主妇们争抢打折油的样子,网红景点拍照游客互相借位的默契,其实都在诠释“架肩接踵”背后的集体叙事。这种成语就像社会显微镜,让我们看见寻常场景里不寻常的人际动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