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mó jiān jiē zhǒng
成语解释:摩:接触;踵:脚跟。肩挨肩;脚尖连着脚跟。形容人多拥挤;或比喻事物接连不断的出现。
成语出处:西汉 刘向《战国策 齐策一》:“临淄之途,车毂击,人肩摩。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联合式;作谓语、定语、状语;形容人多时
繁体字形:摩肩接踵
英文翻译:jostle one another on the way
摩:[mó]1.摩擦;接近:摩拳擦掌。摩天大厦。2.抚摸:摩弄。3.研究;切磋:揣摩。观摩。4.摩尔的简称。[mā]〔摩挲〕用手轻轻按着一下一下移动:把衣服摩平了。挲(sa)。
肩:1.肩膀:并肩前进。2.担负;担任:身肩重任。
接:1.靠近;接触:邻接。接近。交头接耳。2.连接;使连接:接电线。接纱头。这一句跟上一句接不上。3.托住;承受:接球。书掉下来了,赶快用手接住。4.接受:接见。接待。接电话。接到来信。5.迎接:到车站接人。6.接替:接任。谁接你的班?7.姓。
踵:1.脚后跟:接踵而至。2.在后面跟着;追随:踵其后。3.到:踵门相告。
说到“摩肩接踵”,你会想到什么场景?举个例子:周末的网红景点门口,排队的人群挤得密不透风,游客的肩膀互相摩擦,后边人的脚尖几乎要碰到前边人的脚跟。这时候你可能会问:“这成语只能形容人多吗?”其实不止如此——它更强调人与人之间“物理上的贴近感”,比如早高峰地铁里,有人嘟囔一句“真是摩肩接踵啊”,立马能引发全车厢会心的苦笑。
有人好奇:“这个成语和‘人山人海’有什么区别?”举个真实案例:商场周年庆做抽奖活动,主持人喊“感谢各位顾客摩肩接踵地支持”,比说“人山人海”更有画面感,仿佛让人看到收银台前顾客们胳膊肘碰胳膊肘的热闹景象。不过要注意,这个成语自带“拥挤带来不便”的潜台词,比如社区广场舞现场,阿姨们既享受热闹,又抱怨着“天天这么摩肩接踵的,转身都难”。
换个角度想,为什么这个成语能流传千年?我曾在江南古镇见过这样的画面:青石板路上,举着油纸伞的游客们摩肩接踵地挪动,屋檐滴落的雨水把大家的鞋尖都打湿了。这种既抱怨又享受的矛盾心理,恰恰是人类社交需求的真实写照——我们讨厌拥挤,却又渴望烟火气。
有个有趣现象:现在的年轻人更爱用“挤成沙丁鱼罐头”这样的网络用语。但当我带外国朋友逛庙会时,他们瞪大眼睛说“This is shoulder to shoulder!”,我突然意识到,“摩肩接踵”这个成语其实特别适合向世界传递中国式热闹。就像上周火锅店开业,老板在玻璃窗上贴的“感谢摩肩接踵来捧场”,比英文直译多了三分市井幽默。
最后分享个冷知识:古代集市真正“摩肩接踵”时,小偷反而难下手——因为人贴得太紧,反而能互相制约动作。这让我想到现代城市中的奇妙平衡:早晚高峰的地铁里,陌生人用后背为彼此撑出站立空间,这种被迫的亲密何尝不是种另类温情?下次当你被人群推着往前走时,不妨把这当成观察人间百态的移动观景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