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qiān rén yī miàn
成语解释:众多人一个脸谱。多用以讥讽文艺创作上的雷同。
成语出处:清·文康《儿女英雄传》第37回:“列公要知这‘一宿无话’四个字怎的个讲法?这四个字,久已作了小说部中千人一面的流口常谈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;用于写作等
繁体字形:千人一靣
英文翻译:follow the pattern of the wind
千:1.数目。十个一百。2.比喻很多:千锤百炼。3.“秋千”的“千”。
人:1.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等动物:男人。女人。人们。人类。2.每人;一般人:人手一册。人所共知。3.指成年人:长大成人。4.指某种人:工人。军人。主人。介绍人。5.别人:人云亦云。待人诚恳。6.指人的品质、性格或名誉:丢人。这个同志人很好。他人老实。7.指人的身体或意识:这两天人不大舒服。送到医院人已经昏迷过去了。8.指人手、人才:人浮于事。我们这里正缺人。9.(Rén)姓。
一:1.最小的正整数。见〖数字〗。2.表示同一:咱们是一家人。你们一路走。这不是一码事。3.表示另一:番茄一名西红柿。4.表示整个;全:一冬。一生。一路平安。一屋子人。一身的汗。5.表示专一:一心一意。6.表示动作是一次,或表示动作是短暂的,或表示动作是试试的。a)用在重叠的动词(多为单音)中间:歇一歇。笑一笑。让我闻一闻。b)用在动词之后,动量词之前:笑一声。看一眼。让我们商量一下。7.用在动词或动量词前面,表示先做某个动作(下文说明动作结果):一跳跳了过去。一脚把它踢开。他在旁边一站,再也不说什么。8.与“就”配合,表示两个动作紧接着发生:一请就来。一说就明白了。9.一旦;一经:一失足成千古恨。10.“一”字单用或在一词一句末尾念阴平,如“十一、一一得一”,在去声字前念阳平,如“一半、一共”,在阴平、阳平、上声字前念去声,如“一天、一年、一点”。本词典为简便起见,条目中的“一”字,都注阴平。11.我国民族音乐音阶上的一级,乐谱上用作记音符号,相当于简谱的“”。见〖工尺〗。
面:1.头的前部;脸:面孔。面带微笑。2.向着;朝着:背山面水。这所房子面南坐北。3.物体的表面,有时特指某些物体的上部的一层:水面。地面。路面。圆桌面儿。面儿磨得很光。4.当面:面谈。面洽。面交。5.东西露在外面的那一层或纺织品的正面:鞋面儿。这块布做里儿,那块布做面儿。6.几何学上指一条线移动所构成的图形,有长有宽,没有厚。7.部位或方面:正面。反面。片面。全面。多面手。面面俱到。8.方位词后缀:上面。前面。外面。左面。西面。9.a)用于扁平的物件:一面镜子。两面旗子。b)用于会见的次数:见过一面。10.姓。11.粮食磨成的粉,特指小麦磨成的粉:白面。豆面。小米面。玉米面。高粱面。12.粉末:药面儿。胡椒面儿。13.面条:挂面。切面。汤面。一碗面。14.指某些食物纤维少而柔软:面倭瓜。煮的红薯很面。这个瓜是脆的,那个瓜是面的。
“千人一面”这个成语常被用来形容众人外表或行为高度相似,仿佛同一个模子刻出来的。比如在某个热门景区,游客们清一色穿着同款汉服拍照,动作也几乎雷同,这算不算现代版的“千人一面”?
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?有位服装设计师分享过观察:“当某个短视频带火渔夫帽+阔腿裤穿搭后,三天内工作室楼下咖啡馆能见到二十多个相似造型。”这种趋同背后,其实藏着人类的社会性本能——寻求群体认同的安全感,就像企鹅群会保持相同步调抵御严寒。
但有个有趣悖论:十年前人们用“撞衫”表达尴尬,现在年轻人却热衷“求同款”。某次在创意市集,我看见三个女生同时指着摊位上手工烧制的陶杯惊呼:“这就是小红书上那款网红杯!”这种集体审美趋同,究竟是商业营销的结果,还是我们主动选择的结果?
从教育角度思考,标准化考试体系下,孩子们写作文时总在模仿“优秀范文”。有位语文老师尝试过实验:让全班用“雨”造句,结果32个学生里有19个写了“雨点像断线的珍珠”。这种思维定式的形成,或许比外在形象的雷同更值得关注。
我常想,互联网时代的信息茧房是否加剧了这种现象。算法推荐让我们不断看到相似内容,就像住在回声壁里的人,听到的永远是自己声音的复读。但最近注意到,有些年轻人开始刻意混搭不同风格:穿旗袍配马丁靴,听戏曲混搭电子乐,这种“反模板化”尝试或许正在打破千人一面的魔咒。
观察写字楼里的绿植会发现,即使都是公司统一采购的虎皮兰,经过不同员工的照料,有的叶片油亮挺拔,有的蜷曲泛黄。这让人联想到:外在条件相同的情况下,个性仍会从细节处生长出来。就像那位总在工位摆着陶笛的会计大叔,每次午休都能吹出不同旋律。
如何在共性中保留个性,或许是每个人都需要思考的课题。就像集体大合唱时,有人选择在副歌部分加入自己的和声,既不破坏整体和谐,又让声部更显层次。这种微妙的平衡艺术,或许正是破解“千人一面”困境的钥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