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jī míng jiè dàn
成语解释:怕失晓而耽误正事,天没亮就起身。
成语出处:《诗经 齐风 鸡鸣序》:“《鸡鸣》,思贤妃也。哀公荒淫怠慢,故陈贤妃贞女夙夜警戒相成之道焉。”
是否常用:
成语词性:连动式;作谓语;形容过度紧张
繁体字形:鶏鳴戒旦
英文翻译:Jimingjiedan
鸡:1.家禽,品种很多,嘴短,上嘴稍弯曲,头部有红色的肉冠。翅膀短,不能高飞。也叫家鸡。2.(Jī)姓。
鸣:1.(鸟兽或昆虫)叫:鸟鸣。蝉鸣。虫鸣。2.发出声音;使发出声音:耳鸣。雷鸣。自鸣钟。孤掌难鸣。礼炮齐鸣。鸣鼓。鸣锣开道。3.表达;发表(情感、意见、主张):鸣谢。鸣冤。鸣不平。百家争鸣。4.姓。
戒:1.防备;警惕:戒心。戒备。戒骄戒躁。2.同“诫”。3.戒除:戒烟。戒毒。他把酒戒了。4.指禁止做的事情:开戒。杀戒。5.佛教戒律:受戒。6.戒指:钻戒。7.姓。
旦:1.天亮的时候;早晨:旦暮。旦夕。通宵达旦。枕戈待旦。2.(某一)天:一旦。元旦。3.姓。4.戏曲角色,扮演妇女,有青衣、花旦、老旦、武旦等区别。5.旦尼尔的简称。旧时的纤度单位,9000米长的天然丝或化学纤维重量为多少克,它的纤度就是多少旦,1旦=1/9特。旧称(dài)。
“鸡鸣戒旦”这个成语,字面意思是“鸡叫时提醒天快亮了”,常用来形容勤奋早起或提前准备。举个例子:小明为了备考公务员,每天鸡鸣戒旦地起床刷题,连周末也不松懈。这种自律,让他在激烈的竞争中逐渐脱颖而出。
有人可能会问:为什么古人会用“鸡鸣”来比喻勤奋?其实,古代没有闹钟,公鸡打鸣是人们判断时间的重要信号。鸡一叫,农民就得下地干活,书生也得点灯读书。这种“自然闹钟”的形象,让成语既生动又贴近生活。
再比如职场场景:李姐负责的项目 deadline 突然提前,她连续一周鸡鸣戒旦地调整方案,最终带着团队提前两天完成任务。这种未雨绸缪的态度,恰恰呼应了成语“提前准备”的核心内涵。
现代人还需要这种“苦行僧式”的勤奋吗?我的观察是:关键在于效率而非时长。就像程序员小王,虽然每天睡到自然醒,但会利用番茄工作法高效完成任务。与其盲目追求早起,不如找到适合自己的节奏,把“戒旦”精神转化为对目标的专注。
有趣的是,这个成语还能用在历史故事里。比如《晋书》记载祖逖“闻鸡起舞”,本质上也是鸡鸣戒旦的另一种演绎。他们不是被鸡叫吵醒,而是主动借鸡鸣鞭策自己,这种主观能动性才是成语传递的深层价值。
换个角度看,当代社会信息过载,很多人熬夜刷手机导致第二天精神涣散。如果能像古人一样鸡鸣戒旦——早睡早起、规律作息,或许反而能获得更多可支配时间。毕竟,时间管理从来不是比谁睡得少,而是比谁用得巧。
最后想分享一个观点:成语的生命力在于适应时代。当我们说“年轻人要有鸡鸣戒旦的劲头”时,不必拘泥于字面意义的“早起”,而应理解为对机会的敏锐觉察——就像创业者在市场变化前早做布局,这种前瞻性才是真正的“戒旦”智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