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míng
  • gǒu
  • gēng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jī míng gǒu gēng

成语解释:比喻妇女勤俭治家。语本《诗·郑风·女曰鸡鸣》:“女曰鸡鸣,士曰昧旦。”又《豳风·七月》:“馌彼南亩,田畯至喜。”

成语出处:《诗经·豳风·七月》:“同我妇子,馌彼南亩。”

是否常用:

成语词性:作宾语、定语;用于女性持家等

繁体字形:鶏鳴馌畊

英文翻译:Crowing with chickens

鸡鸣馌耕的意思

鸡:1.家禽,品种很多,嘴短,上嘴稍弯曲,头部有红色的肉冠。翅膀短,不能高飞。也叫家鸡。2.(Jī)姓。

鸣:1.(鸟兽或昆虫)叫:鸟鸣。蝉鸣。虫鸣。2.发出声音;使发出声音:耳鸣。雷鸣。自鸣钟。孤掌难鸣。礼炮齐鸣。鸣鼓。鸣锣开道。3.表达;发表(情感、意见、主张):鸣谢。鸣冤。鸣不平。百家争鸣。4.姓。

馌:给在田里耕作的人送饭。

耕:用犁翻地松土:耕田。机耕。

成语评论

鸡鸣馌耕”这个成语,听起来是不是有点陌生?其实它描述的是古人天还没亮就起床做饭、下田劳作的场景,字面意思是“鸡叫时做饭,天亮时耕种”,用来形容生活辛劳或勤奋不辍。比如,我们可以造个句子:“老张虽然退休了,但还保持着鸡鸣馌耕的习惯,每天五点起床晨练、打理菜园。”你看,成语的用法并不复杂,关键是要抓住“早起”和“勤劳”这两个核心。

有人可能会问:古人为什么要这么拼?答案藏在历史里。过去农业靠天吃饭,抢在日头毒辣前干活能避开高温,还能多腾出时间照顾田地。比如《汉书》里记载的农民,“父子晨发,夜寐于草庐”,说的就是这种“鸡鸣馌耕”的日常。这种勤劳背后,其实是生存压力与自然规律的博弈。

放到今天,这成语还适用吗?当然!比如互联网公司的程序员熬夜赶项目,凌晨三点还在改代码,同事调侃他“你这是现代版鸡鸣馌耕啊”。不过我个人觉得,现代社会更讲究效率而非单纯拼体力——早起值得敬佩,但合理规划时间、保持健康可能更重要。

再举个生活中的例子:小区里的王阿姨每天雷打不动六点去早市买菜,回来给全家人做早餐,邻居都说她“比闹钟还准时,简直是鸡鸣馌耕的模范”。这种坚持固然可贵,但偶尔睡个懒觉放松下也无伤大雅。毕竟成语传递的是一种精神,而不是必须复刻的行为模式。

或许有人疑惑:这和“闻鸡起舞”有什么区别?两者都强调早起行动,但侧重点不同。“闻鸡起舞”更偏向主动励志,比如年轻人为了理想奋斗;而“鸡鸣馌耕”更多是生活所迫下的被动勤劳,带着点无奈感。这种细微差别,正是汉语成语的妙处所在。

最后想说,理解成语就像解码历史密码。当我们用“鸡鸣馌耕”形容某人时,不只是夸他勤快,更是在传递一种跨越时空的共鸣——无论科技如何进步,认真对待生活的态度永远值得尊重。下次看到晨跑的老人或加班的同事,或许你会对这个成语有更深的理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