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kāng kǎi juān shēng
成语解释:慷慨:意气激昂。捐生:舍弃生命。正义凛然地献出生命。
成语出处:清·洪昇《长生殿·埋玉》:“娘娘既慷慨捐生,望万岁爷以社稷为重,勉强割恩罢!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;用于为国捐躯
繁体字形:忼慨捐生
英文翻译:Give generously
慷:〔慷慨〕a.情绪激昂,如“慷慨激昂”;b.待人热诚,愿意用财物帮助人,如“为人慷慨大方”。
慨:1.气忿:愤慨。2.感慨:慨叹。3.慷慨;不吝惜:慨允。
捐:1.舍弃;抛弃:捐弃。捐生(舍弃生命)。捐躯。2.捐助:捐献。捐钱。募捐。3.税收的一种名称:车捐。上了一笔捐。
生:1.生育;出生:胎生。卵生。生孩子。优生优育。生于北京。2.生长:生根。生芽。3.生存;活(跟“死”相对):舍生忘死。同生共死。4.生计:谋生。营生。5.生命:丧生。舍生取义。6.生平:一生一世。今生今世。7.具有生命力的;活的:生物。生龙活虎。8.产生;发生:生病。生效。惹是生非。9.使柴、煤等燃烧:生火。生炉子。10.姓。11.果实没有成熟(跟“熟”相对,下12.—13.同):生柿子。这西瓜是生的。14.(食物)没有煮过或煮得不够的:夹生饭。生吃瓜果要洗净。15.没有进一步加工或炼过的:生石膏。生铁。16.生疏:生人。生字。认生。刚到这里,工作很生。17.生硬;勉强:生凑(勉强凑成)。生搬硬套。18.很(用在少数表示感情、感觉的词的前面):生怕。生恐。生疼。19.某些指人的名词后缀:医生。20.某些副词的后缀,如“好生、怎生”等。
提到“慷慨捐生”,许多人脑海中会浮现出历史故事里的英雄画面。比如《史记》中记载的荆轲刺秦王,明知必死仍踏上征途,临行前高歌“风萧萧兮易水寒”,这种为信念坦然赴死的态度,正是成语的生动写照。现实生活中,消防员冲进火场救人的瞬间,何尝不是现代版的“慷慨捐生”?
有人问:“现在和平年代,还需要这种牺牲精神吗?”其实这个词的核心在于“主动选择”。就像疫情期间主动请缨的医护人员,他们清楚风险却依然前行。这种精神不局限于生死抉择,更体现在为他人福祉让渡个人利益的选择中。
宋代文天祥被元军俘虏时写下“人生自古谁无死,留取丹心照汗青”,将生死置之度外的气节令人动容。值得注意的是,“慷慨”二字尤其关键——不是被迫受难,而是清醒认知下的主动奉献。这让我联想到敦煌莫高窟的壁画修复师,他们放弃都市生活,用几十年光阴守护文化遗产,何尝不是另一种生命价值的托付?
或许会困惑:“普通人如何实践这种精神?”其实不必惊天动地。邻居大爷常年义务维护小区绿化,教师深夜批改作业,志愿者在暴雨中疏导交通,这些日常中的坚持,都是“慷慨”精神在现代社会的延续。生命的重量,不仅在于长度,更在于燃烧的亮度。
观察身边会发现,每个时代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诠释这个成语。抗疫物资运输车司机连续驾驶20小时后说的“让我再送一趟”,外卖小哥折返洪水区帮助受困老人,这些画面都在证明:当善意超越自保本能时,平凡人身上也会闪耀出非凡的光芒。
曾听老辈人讲述抗战时期村民掩护伤员的故事,那种朴素的勇敢至今令人震撼。这种精神传承如同火炬,从古至今在不同载体中传递。或许这就是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密码——总有人在关键时刻,选择把他人生命摆在自己之前。
当代艺术家用雕塑定格抗洪战士托举儿童的身影,短视频博主记录山区教师背学生过河的画面,这些创作都在提醒我们:慷慨捐生不是历史标本,而是始终跳动的时代脉搏。当越来越多人在他人需要时伸出援手,整个社会就会形成温暖的共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