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gǒu pì bù tōng
成语解释:指责别人说话或文章极不通顺
成语出处:清 石玉昆《三侠五义》第35回:“柳老赖婚狼心推测,冯生联句狗屁不通。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宾语、定语;用于文章或说话
繁体字形:狗屁不通
英文翻译:mere trash
狗:哺乳动物,种类很多,嗅觉和听觉都很灵敏,舌长而薄,可散热,毛有黄、白、黑等颜色。是人类最早驯化的家畜,有的可以训练成警犬,有的用来帮助打猎、牧羊等。也叫犬。
屁:1.由肛门排出的臭气:放屁。2.比喻没用的或不足道的事物:屁话。屁大点事也值得大惊小怪。3.泛指任何事物,相当于“什么”(多用于否定或斥责):你懂个屁。别翻了,包里屁都没有。
不:[bù]1.用在动词、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:不去。不能。不多。不经济。不一定。不很好。2.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,构成形容词:不法。不规则。3.单用,做否定性的回答(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):他知道吗?——不,他不知道。4.用在句末表示疑问,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:他现在身体好不?5.用在动补结构中间,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:拿不动。做不好。装不下。看不出。6.“不”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,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(常在前边加“什么”):什么累不累的,有工作就得做。什么钱不钱的,你喜欢就拿去。7.跟“就”搭用,表示选择:晚上他不是看书,就是写文章。8.a)在去声字前面,“不”字读阳平声,如“不会”、“不是”。b)动词“有”的否定式是“没有”,不是“不有”。[fǒu]相当于“否”
通:[tōng]1.没有堵塞,可以穿过:管子是通的。山洞快要打通了。这个主意行得通。2.用工具戳,使不堵塞:用通条通炉子。3.有路达到:四通八达。火车直通北京。4.连接;相来往:沟通。串通。私通。通商。互通有无。5.传达;使知道:通知。通报。通个电话。6.了解;懂得:通晓。精通业务。粗通文墨。不通人情。他通三国文字。7.指精通某一方面的人:日本通。万事通。8.通顺:文章写得不通。9.普通;一般:通常。通病。通例。通称。10.姓。[tòng]用于动作:打了三通鼓。挨了一通儿说。
“狗屁不通”这词儿到底啥意思?简单来说,就是形容逻辑混乱、内容完全站不住脚的东西。比如有人指着被猫抓烂的沙发说“这花纹是文艺复兴风格”,旁边大妈翻个白眼:“狗屁不通,这明明是猫爪抽象派”。
为什么这个成语能流传至今?关键在于它精准戳中了人类对“强行解释”的本能反感。好比硬把方便面调料包说成养生秘方,还扯上量子力学原理,这种操作听着就让人想甩出一句“狗屁不通”。生活中处处可见这类现象:健身房推销员把普通蛋白粉吹成“宇航员专用”,朋友圈微商把三无面膜包装成“诺贝尔奖团队研发”——这些案例都在印证同一个真理:违背常识的包装,终究会被群众雪亮的眼睛识破。
怎么区分“创新突破”和“狗屁不通”?有个简单判断标准:看是否具备可验证的底层逻辑。比如有人说“吃香菜能预防陨石撞击”,这显然缺乏物理常识支撑;但若说“香菜含硫化合物可能影响味觉感知”,即便结论有待考证,至少存在可讨论的科研路径。真正的创新往往带着可追溯的思考链条,而“狗屁不通”则像断了线的风筝,只剩漫天乱飘的牛皮。
个人觉得这个成语妙在它的“破坏性建设力”。当我们识别出某个说法狗屁不通时,其实已经完成了两件事:既划清了常识边界,又为理性讨论腾出了空间。就像拆穿“永动机”骗局的过程,反而推动了热力学定律的普及。下次遇到离奇说法别急着生气,不妨笑着来句“这说法挺有创意,不过咱们再理理逻辑?”毕竟,打脸的最高境界是让对方自己发现脸疼。
值得注意的是,有些领域天生存在解释模糊地带。比如当代艺术鉴赏,有人看着泼墨作品说“这表达了宇宙熵增的焦虑”,你说这是深刻见解还是狗屁不通?这时候可能需要换个视角:重点不在于结论本身,而在于能否引发有价值的思维碰撞。毕竟人类认知边界,往往就是在看似荒唐的探索中被不断拓宽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