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bù zhī dīng dǒng
成语解释:薡蕫:草名,质地柔软可制绳子。比喻不懂事,缺乏知识
成语出处:《尔雅 释草》:“莢,薡蕫。”郭璞注:“似蒲而细。不知薡蕫者,岂不辨菽麦意乎?”
是否常用: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;指人不懂事
繁体字形:不知薡蕫
英文翻译:Without knowing what to do
不:[bù]1.用在动词、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:不去。不能。不多。不经济。不一定。不很好。2.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,构成形容词:不法。不规则。3.单用,做否定性的回答(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):他知道吗?——不,他不知道。4.用在句末表示疑问,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:他现在身体好不?5.用在动补结构中间,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:拿不动。做不好。装不下。看不出。6.“不”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,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(常在前边加“什么”):什么累不累的,有工作就得做。什么钱不钱的,你喜欢就拿去。7.跟“就”搭用,表示选择:晚上他不是看书,就是写文章。8.a)在去声字前面,“不”字读阳平声,如“不会”、“不是”。b)动词“有”的否定式是“没有”,不是“不有”。[fǒu]相当于“否”
知:[zhī]1.晓得,明了:知道。知名(著名)。知觉(有感觉而知道)。良知。知人善任。温故知新。知难而进。知情达理。2.使知道:通知。知照。3.学识,学问:知识,求知。无知。4.主管:知县(旧时的县长)。知府。知州。知宾(指主管招待宾客的人。亦称“知客”)。5.彼此了解:相知。知音。知近。6.彼此了解、交好的人:故知(老朋友)。[zhì]古同“智”,智慧。
薡:〔薡蕫〕一种蒲草,可编席织鞋。
哎哟,这个“不知薡蕫”可真是让人摸不着头脑啊!说白了,这成语原本应该是“不知丁董”,后来传着传着就变样儿了。它啥意思呢?说白了就是形容人糊里糊涂,连基本常识都搞不明白。比如有人问你:“你知道怎么用微波炉热牛奶吗?”你挠挠头回一句:“啊?微波炉还要插电?”——这不就是典型的“不知薡蕫”嘛!
等等,这成语为啥用“丁董”俩字儿呢?嘿,这得从历史典故说起。相传古代有俩糊涂官叫丁某和董某,连自己的职责都拎不清,后来就成了糊涂的代名词。你品,你细品,这不就跟咱们现在说的“职场小白分不清KPI和OKR”一个道理吗?
举个现实中的例子哈。老王头次用智能手机,对着语音助手喊:“小度小度,帮我存这个号码!”结果手机压根没反应,为啥?因为他拿的是某果手机!这种科技产品认知偏差,不就是现代版的“不知薡蕫”吗?不过话说回来,谁还没当过几次“数字难民”呢?
要我说啊,这个成语在现代社会可有新解了。现在年轻人动不动就说“我裂开了”,其实很多时候就是“不知薡蕫”的变相表达。比如看到朋友在玩剧本杀,自己却连规则都听不懂,这时候来句“咱就是个局外人”,既化解尴尬又带点自嘲,多妙!
不过话说回来,这成语提醒咱们个理儿:不懂就问不丢人,装懂才真要命。你看那些在股市里瞎操作的韭菜们,不就是因为“不知薡蕫”才被割的吗?所以说啊,保持学习劲头才是硬道理。就像我常跟朋友唠的:“活到老学到老,手机功能别光靠蒙!”
最后给大伙儿提个醒儿,遇到新鲜事物别急着说自己out了。现在科技发展快得跟坐火箭似的,谁还没几个知识盲区呢?关键是要有“打破砂锅问到底”的精神。下次再碰到搞不懂的事儿,大大方方来句:“这事儿我还真得研究研究!”保准没人笑话你,说不定还能带起一波学习热潮呢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