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chú
  • ráo
  • zhī
  • yán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chú ráo zhī yán

成语解释:刍荛:割草打柴的人。割草打柴人的话。指普遍百姓的浅陋言辞。也用作讲话者的谦词。

成语出处:《诗经 大雅 板》:“先民有言,询于刍荛。

是否常用:

成语词性:作宾语;用作讲话者的谦词

繁体字形:芻蕘之言

英文翻译:my superficial remarks

刍荛之言的意思

刍:1.喂牲畜的草:反刍。2.割草。3.谦辞。称自己的言论、见解等:刍言。刍议。

荛:1.柴草。2.打柴。也指打柴草的人。

之:1.往:由京之沪。君将何之?2.人称代词。代替人或事物(限于做宾语):求之不得。取之不尽。操之过急。言之成理。取而代之。有过之无不及。反其道而行之。3.人称代词。虚用,无所指:久而久之。不觉手之舞之,足之蹈之。4.指示代词。这;那:之二虫。之子于钓。5.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,组成偏正词组。a)表示领属关系:赤子之心。钟鼓之声。以子之矛,攻子之盾。b)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:光荣之家。无价之宝。缓兵之计。千里之外。意料之中。十分之九。6.用在主谓结构之间,取消它的独立性,使变成偏正结构:中国之大。战斗之激烈。大道之行也,天下为公。如因势利导,则如水之就下,极为自然。

言:1.话:言语。语言。格言。诺言。发言。有言在先。言外之意。2.说:言之有理。畅所欲言。知无不言,言无不尽。3.汉语的一个字叫一言:五言诗。万言书。全书近二十万言。4.姓。

成语评论

哎,你别说,"刍荛之言"这成语听着有点古早味,但细品还挺有意思的。咱们先来拆个字——"刍"是割草,"荛"是砍柴,合起来说的就是普通人的建议。有人可能要问:"普通人的话能有多大价值?" 害,这您可小瞧了!就像村头张大爷说"最近蚂蚱多,得提前撒药",看着像闲聊,可这就是实实在在的防灾智慧啊。

举个栗子,公司开项目会时,实习生小王怯生生地说:"客户可能更喜欢短视频呈现。"你猜怎么着?后来这方案真成了爆款!所以说啊,别总想着"专家说的才对",有时候草根视角反而能戳中要害。说白了,智慧这玩意儿可不挑身份。

有人又要问了:"那是不是谁的话都要听?" 这话得分两头说。去年我们小区改造,李大妈非说要把花坛改成停车位,结果被业委会否决了。您瞧,关键得看建议有没有建设性。就像吃火锅,麻酱香油都得有,但您不能往锅里倒可乐啊对吧?

要我说啊,现在网上动不动就搞"权威崇拜",反倒容易错过好点子。前阵子看纪录片,明朝那会儿郑和下西洋的宝船图纸,据说就是采纳了民间木匠的改良建议。您说要是没这些"刍荛之言",历史会不会改写?

最后唠叨一句,下次听到保洁阿姨说"会议室空调太冷费电",别急着当耳旁风。保不齐这就是节能降耗的金点子。毕竟老祖宗早就说了嘛——三个臭皮匠,顶个诸葛亮。咱得学会在平凡处见真章,您说是这个理儿不?